农业强 农民富 农村美 宿迁幸福大道铺陈乡村振兴“都挺好”

来源: 时间:2019-09-30 点击数: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江苏宿迁宿豫区的“幸福大道”,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富民路。

    这条路,宽阔油亮,铺展在初秋的原野里。挺拔玉立的景观树整齐地排列在路边两侧,一条鲜红的塑胶骑行小道蜿蜒向前。沿着“幸福大道”,一幅绿意盎然、洋溢着幸福的生态图景就这样徐徐展开,它串起了“活力朱瓦”、水汉村、大兴镇等村寨,也串起了“梨园湾”“杉荷园”“草莓园”……

    “路”如其名,优居、强村、兴产、富民,在这里,它把“都挺好”照进了现实。

 

    农房改善 让百姓住上好房子

    沿着幸福大道,一路向东,不远,蓝天白云下,一幢幢整齐划一的白墙黛瓦“小别墅”群就映入眼帘,“活力朱瓦”,这里就是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了。

    小区内,杨柳依依,清水环绕,路面整洁宽阔,家家窗明几净,门口每家划片的小菜园中,蔬菜瓜果生机勃勃;时不时,一些磨盘、竹筐、草篮等农具就闯入视线,勾起无限乡愁。

    此外,社区400余平米的幼儿园正装修;干净整洁的村卫生室内,除了卫生室情况及医护人员介绍,基本药物价格一一公示,一目了然。

    生活在如此“世外桃源”,村民笑容满面。“现在住的舒服,可满意了!”居民侍孝启是2017年随着朱瓦村整村搬过来的,原来他家住的是一个一层的农村大院,老宅子只有一个客厅两个卧室,所以两个孩子,大的自己住,小的就和他们夫妻挤在一起。如今搬进的这个164平的二层小楼,除了外型精致,套间的设计他也非常满意,“现在娃娃都可以自己住了,还多出来一间可以做客房呢”。

    村民李杨敬今年70岁了,跟侍孝启不同的是,刚让搬迁的时候,他和老伴心里其实还不大舒服。“家里的老房子是2005年新建的,也是楼房,本身住的挺好的,舍不得搬,而且之前也不知道让搬的新房子啥情况,所以总觉得不踏实”。“社区在建的时候就跑来看了的”,李杨敬说道,后来到了新社区,眼前的一切让他和老伴完全打消了疑虑,“设施都很完善,装修的也好,环境氛围都满意的很”,李杨敬脸上挂满了笑容。

    “我们这里集中区的房屋设计都是百姓表决出来的,当时也进行了一轮轮的沟通”,杉荷园社区党委书记陈先扬说,推进农民集中区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经村民会议同意,不能强制搬迁。

    谈起朱瓦村整村搬迁的景象,他介绍说:“当时搬迁时,群众因恋土难移,其次担心拆迁后的农机农具放置问题等,搬迁抵触情绪很大。对此,本村先期进行整村土地流转,流转1200亩种植黄桃、流转1000亩土地栽植莲藕、600亩栽植葡萄、草莓等,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房屋拆迁安置按400—500元/平方米,安置房按750元/平方米计算,虽然有300元/平方米差价,但是,群众的老宅基地按亩价2.8万元征收,这样折算下来,群众花不了多少钱就能换置一套164平米的两层小楼。”

    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们如何获得收入呢?做过村干部的米新岚介绍,除了土地流转政府每亩每年1200元补贴之外,年轻人可以去镇上的工业园区工作,一般能拿到5000多元一个月,技术工更高,差不多8000多元,年纪大的可以去草莓园基地,锄草、治虫、摘草莓,一天下来也有60、70块钱的收入,李杨敬的老伴就是,闲时去草莓基地打打工,晚上还能跟大家到小广场上跳跳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好不好,关键看住房。”宿豫区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龙头性抓手和标志性工程进行推进,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打造新庄镇朱瓦村、关庙镇水汉村等10个特色村,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同步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三来一加”厂房,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小镇客厅”等配套工程。

    住上了好房子,有了好的安居环境,生活饱满充实了,农民心里比蜜还甜。

    未来,宿豫区计划通过努力,到2020年,全区新增不低于1.7万户农村居民实现住房条件改善,建设集中居住项目42个,引导三分之一进城、三分之一入镇、三分之一留村,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集中居住示范项目。

 

    强村兴产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吃的好,住的好,宿豫区还坚持产业同步,认真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后半篇文章”:培育壮大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等,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根据产业规划,一个乡镇一个主导产业,像陆集芦蒿、仰化莲藕套养小龙虾、丁嘴金针菜、大兴瓜蒌、关庙水产、来龙优质稻米、新庄乡村旅游……如今,宿豫区一个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点燃了强农富民的“新引擎”。

    宿豫区大兴瓜蒌产业园中,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柱上长满了相互缠绕的瓜蒌藤蔓,成片的瓜蒌藤蔓汇聚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一颗颗甜瓜大小的绿色瓜蒌挂满藤架,惹人喜爱。瓜蒌产业园俨然成为大兴镇一道亮丽风景。

    “瓜蒌浑身都是宝,根、茎、叶、果都有食用药用价值,而且市场价植可观。”大兴镇宣传科王大伟介绍道。与传统经济作物相比,传统经济作物每亩地每年能实现2000元左右收成,而瓜蒌的话平均每亩地能达到6000元至8000元每年,第三年取根,光瓜蒌根就能实现上万元的收入。“现在,瓜蒌产业已经成为大兴镇农业调结构助力精准脱贫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有6000多户参与瓜蒌种植,通过种植瓜蒌,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为延伸瓜蒌种植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兴三年间发展瓜蒌产业基地8400余亩,同时引导群众利用家房屋后空余土地实现庭院瓜蒌4600亩,形成了种植规模超1.3万亩的瓜蒌特色产业,在全镇高效农业中占比95.5%以上。另外,大兴还依托合作联社成立了宿迁市兴呱呱瓜子有限公司,注册了“兴呱呱”瓜蒌籽品牌,并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46亩的瓜蒌籽加工基地,着力打造集瓜蒌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瓜蒌现代农业产业园,真正实现瓜蒌产业的“接二连三”。

    王大伟说,下一步,大兴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深挖瓜蒌产品潜在价值,不断打响大兴瓜蒌品牌,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力争创成“全国瓜蒌之乡”。

    位于宿豫区关庙镇西北1.5公里处的水汉村,走的则是致富双线。除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虾稻共作和生态采摘产业,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外,还引进“三来一加”项目12个,2018以来,水汉村新引进叠袋厂、服装加工厂各1个。

    宿迁冈野服装厂中,一排缝纫机正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工人们有的埋头缝纫衣服,有的翻整着服装剪线头,副厂长刘成艳介绍,冈野服装加工厂是去年9月开始投产的,目前有100多人,吸纳水汉村附近的辅工加长工共计80多人,全勤保底工资3500元。

    水汉村的叠袋厂中,妇女老人们一边操作手中的活计一边拉着家常,脸上挂着开心地笑容:“家门口走几步就到工厂了,跟街坊领居聊着天就把钱赚了,日子过得开心!”

 

    乡风文明 让农民美到心窝子

    美了人居,富了口袋,“心里美”同样不能落后。

    生活品质提升了,“富脑袋”也提上日程,水汉村就率先推出了一个乡村振兴村民文明自治“积分制”。“实施这个制度以来,我们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已经成为大家自觉行动,而且现在谁家有啥事儿,大家伙儿都主动上前帮忙,有不文明行为,大家也直接指出来。”水汉村积分制管理办公室主任伍永利介绍。

    2018年6月,关庙镇在水汉村和关庙社区创新开展乡村振兴村民自治“积分制”管理先行试点工作。“积分制”管理工作以户为单位,积分内容涵盖社会治安、公益美德、乡村建管、家庭生活等。由村民自发选出德高望重的领导小组,每个月领导小组会根据走访落实情况进行积分考核,年底根据平时的积分积累情况进行评比、表彰。通过积分形式,记录村民所做好人好事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具体表现,以村民自治来扶正除邪、弘扬正气,探索村居有效管理手段,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今年年初,我们还给积分管理制度实行以来的优秀户主进行了颁奖,第一名得了一台双开门的冰箱。”伍永利说,积分制管理通过村民自治,以奖代惩,倡导和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凝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走在水汉村的街道上,水泥道路、村民活动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干净齐整,几乎看不到烟头、瓜子壳等,更无公共设施被毁坏情况,随处都可感受到文明新风扑面。

    在宿豫区乡村,随处可见张贴着《宿豫乡村文明20条》。宿豫区宣传部部长张勇介绍说,去年4月,宿豫区通过网络征集、走访调研、专家评议、网民投票等多个环节,从征集到的1189条内容中,凝炼出涵盖移风易俗、家庭美德、文明习惯、诚信守法、环境保护等五大类20条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内容,即《宿豫乡村文明20条》(以下简称《20条》)。宿豫区里建成覆盖区、乡、村三级的1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进行全方位宣传。

    “村民们对这《20条》都很熟悉,去年我们的宣传队还把《20条》唱进了快板里。”水汉社区党委书记韩啸补充说。

    村民自治提升村民群众的主人翁观念,自觉提升个人文明素质,村规民约更是让文明乡风深入百姓心里。

    此外,宿豫区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推动移风易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作用,并积极探索和开拓其在推动新农居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功能。

    水汉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排练室、读书室样样齐备,同时也为村民举办各种活动提供了场地。

    张勇介绍,宿豫全区136个村居(社区)全部成立了志愿服务小队,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人数近8000人。仅去年一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127场次,在中小学校和乡村开展《20条》宣讲活动230余场,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

    行走在宿豫乡村,眼前俨然一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图景。远方,可以预见的是,宿豫区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将越走越开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