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邹:脱贫攻坚战犹酣

来源: 时间:2019-10-23 点击数:

    大邹镇新庄、吴家庄等5个村是我市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如何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摆脱软弱涣散状态,成为摆在镇党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该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网店”工程,对照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目标,一村一策制订方案,积极上争补助项目,多头并进决胜脱贫攻坚战。

    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踏上富路

    “这几天,我们已向泰州和兴化等地销售3000盒绿色大米,每盒包装规格10公斤。”10月11日,记者见到大邹镇吴家庄粮食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庆勇时,他正忙着联系销售合作社生产的大米。

    “吴家庄村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在镇里的支持下,2017年10月,村里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流转815亩农田,成立粮食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王庆勇告诉记者,对于流转的农田,他们全部栽植小麦、水稻。今年初,合作社被列为全省扶贫项目,上级部门支持配套资金240万元,市教育局帮扶、村干部自筹了上百万元资金。今年5月,村里还新上马了一套价值340万元的大米加工流水线。

    “为了打响绿色大米品牌,2017年底,合作社申报注册了‘潴腊沟’商标。”王庆勇说,他还把自家2016年注册的“竹芸”牌南粳大米品牌提供给合作社使用,目前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谈及今年合作社种植的800多亩水稻,王庆勇说“丰收在望”,预计亩产量650公斤左右,可产出水稻48万公斤,可加工成3.5万公斤绿色大米;再加上上半年栽植的小麦以及稻谷加工厂对外加工费,今年村里可望实现脱贫。

    为了彻底告别贫困,该镇顾马村从壮大集体经济着手。据顾马村党支部副书记顾荣全介绍,村里在去年成立了“兴化市大邹镇顾马村佳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村里以每亩1000元租金,流转了村民108亩农田,种植了马兰头、小麦和水稻。这样下来,村里一年的经营性收入能达18万元。

    “村里搞果蔬大棚,贫困户除了能拿到土地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挣钱。”顾荣全说,在这里打工的村民老蒋夫妇将8亩责任田流转给别人养蟹,每年可拿到8000元租金,儿子、儿媳妇则在外面打工挣钱。贫困户车长江家里种了7亩田,夫妇俩除了将自家责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有闲暇就到合作社做工,一年下来打工收入近万元。“全村建档立卡户41户,目前37户已脱贫,还有4户未脱贫,村里正在想办法,为他们寻找致富的门路,确保今年全部脱贫。”

    立足实情谋发展,加快脱贫步伐

    向家村、沈五村也是经济薄弱村,两村都没有工业。向家村已经收回散落在村民手里的60亩打谷场,现重新发包,每年每亩租金1000元。该村还招引种植大户王庆勇来村流转了980多亩农田,成立“兴化市万兴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被流转的农田每亩租金1000元,涉及到该村220户村民。该村还开发蟹塘近600亩,近80户村民农田被流转。

    “全村350户村民,有280户农田被流转,这些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外出经商的经商,打工的打工。”该村“第一书记”纪广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村仅有一户没有脱贫,村里正在想方设法帮扶,确保今年脱贫。

    “除了帮助村民脱贫增收,我们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两天,我动用老朋友关系,跑了泰州10多家单位,向他们销售了1.5万公斤绿色大米,为村里创收2万元。”谈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纪广田也是滔滔不绝:今年村里通过出售绿色大米、集体土地流转、集体水面发包,村集体经营收入近20万元,可望实现脱贫。“前不久,村里成立了界河农产品销售服务公司,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水产品和鱼蟹饲料,再加上销售绿色大米,明年村经营性收入可望达到30万元。”纪广田自信满满。

    9月12日凌晨2点,该镇沈五村潘桂英、时巧英等10多位农妇,早早地来到建在该村的康养花海基地采摘黄蜀葵。采摘1斤黄蜀葵工钱是0.5元,一天下来能挣 150元左右。“我们村没有工业,近年来,村民们主要靠土地流转租金和打工挣钱告别贫困。”沈五村村支书沈卫廷说。

    2015年10月,康养花海基地在该村流转了1324亩农田,种植黄蜀葵、金银花、玫瑰花、菊花等花卉,流转的农田牵涉到上百户村民,其中有不少贫困户。这些村民除了每年能拿到几千元土地租金外,还能在这里打工挣钱。村民查桂育是低保户,有近4亩田被康养花海基地流转,夫妇俩平常也在基地打工,现在已经脱贫。此外,外地人老王也在该村流转100多亩农田,搞起了韭菜大棚。村民们平常在这里打工,每天的工钱在65元左右,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0多人。村民查松桂夫妇,除了拿到6亩田流转租金外,还在基地打工,一年下来年收入有3万多元。低保户老王有近5亩农田被基地流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夫妇俩到城区打工,一年收入数万元,彻底告别了贫困。

    “从2016年建档立卡至今,我们村先后脱贫的有37户,另有3户将通过社会兜底、集体经济补助,使他们年底脱贫。”沈卫廷说。

    盘活集体资源,甩掉贫困帽子

    如何寻找到致富的门路,该镇新庄村两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次调研认为,村里有大量的场基秧池等集体资源被村民无偿使用,盘活起来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些场基秧池零散地被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以旱作为主,利用效率低。”新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太红说,将场基秧池收回集体,由集体统一发包,这样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增加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为村集体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干就干。村里将清收场基秧池的想法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后,得到了肯定。5月20日,镇里抽调10人成立了驻村工作组,协助该村开展此项工作。工作组多次召开全体党员、群众议事代表会议,争取理解、配合和支持。随后,工作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清收工作方案。一是摸清底数,对集体所有的场基秧池逐一丈量,摸清场基秧池面积315亩,其中213亩在各户种植,102亩在蟹塘当中。二是分类处置,对在各户种植的213亩田块,实行公开发包;对在蟹塘当中的102亩田块,秋季由集体收取租金。三是细致工作,逐一与当事人对接,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广大村民踊跃报名参加招标。四是组织发包,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公开发包,保证了发包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目前,213亩田块已全部完成发包工作,承包期6年,总承包金近30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102亩田块与养殖户做好了对接工作,今年秋季开始每年收取租金8万多元。这样,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13万元。另外,村里多头多路增加收入,上争扶贫项目资金,预计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5万元,一举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还向上争取帮扶资金45万元、村里自筹资金45万元,购置两艘机械化打捞水草船,目前已与水务部门签订了服务合同。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