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彰显特色田园乡村效应,谱写乡村振兴时代篇章
10日,溧阳市首批4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正式命名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更名”的背后,是溧阳两年来扎根田间地头的大胆探索和精准实践。
解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关键词,溧阳紧扣特色体现试点竞争力,让试点村成为人气“网红村”;唱响田园牧歌,呈现美意田园意境;让乡村回归,让一幅幅饱含原生田园风光、原真乡村风情、原味历史质感的画面在溧阳大地生动呈现。
串联点线面,系统思维协作乡村牧歌
2019年,溧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美意田园”行动,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引领,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批体现江苏特色、代表江苏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力争形成可供复制借鉴的溧阳乡村建设经验。
“盘活农村土地,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本’,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这几年我们主要以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为载体,撬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溧阳市市长徐华勤说。
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乡村建设更需系统思维。溧阳市成立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推进小组,各组由1名市领导挂钩一个试点村。设立市田园办,由市住建局作为牵头单位全面统筹协调,联动全市机关,深入田间地头摸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答案:对杨家村6000亩、牛马塘3000亩土地制定“个性化”规划方案;结合全市农业产业规划“量身编制”礼诗圩农村产业规划;放大溧阳1号公路“网红公路”效应,全部贯通至各试点村;礼诗圩河道景观提升工程已被列入省水利厅水库移民资金项目……
合理引进社会资本,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依托苏皖公司、平陵公司等市属国有公司,溧阳市建立了“政府+企业”或“平台公司+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塘马村与省城乡院进行合作,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基地、乡村振兴学堂等项目已落户塘马;牛马塘与龙隐·江南签约,开发精品民宿;杨家村引进蓝城集团,返聘村民为产业工人,发展特色农业品牌“蓝之宝”,开发亲子休闲、田园写生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农旅融合样本。
各美其美,打造现代田园美学生活
走进溧阳特色田园乡村和试点村,礼诗圩村十里荷塘、莲叶田田,杨家村茶园青翠、良田万顷,南山后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根植山水林田湖,溧阳的乡村释放出别样的自然生态之美。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的同时,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是溧阳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美学理念。
擦亮生态底色,回归乡村本源。结合现代元素、现代工艺,就地取材、保留原味,留下村庄独有的时代印记和乡村故事,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传统肌理和风貌格局。“把破旧房屋用‘绣花功夫’修整,让村庄更好地展现村落形态。”溧阳市田园原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磊是名“80后”,他带领公司一班年轻人组成了微设计小组。刘磊坦言,从美丽乡村建设硬件条件来看,塘马并不算突出。在设计之初,他们就避免用“穿衣戴帽”的方式来改造农村,而是用心打造每个人心目中的家,让原来村民口中“只能养老鼠”的闲置房焕然一新。
积极发挥工匠文化在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传承并发扬传统建造技艺。塘马村房屋的门头格外别致,上面大多雕刻着镂空“喜”字、“寿”字等图案。有些传统民居的门头改造,很多施工设计公司不会做,便找到了70来岁的乡村工匠朱师傅,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房檐、门柱等,还别具意味地嵌入了两个葫芦造型。为了保留塘马村这些生动的细节,溧阳田原公司组织了一支近百人的乡村工匠队伍,邀请他们回来一起改造塘马村。目前,有关方面正打算把乡村工匠的老手艺通过视频、工艺模板等方式传承下来,保留这些“活”文化。
既要颜值,也要有“硬件”支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溧阳市全面改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6个,铺设污水管网2.6万米;新建三类水冲式公厕8处,自来水、电信、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改建村庄道路17444米;新增生态停车场15处、停车位741个。清理乱堆乱放、生活污水,疏浚河道沟塘、增绿补绿,引入“村民议事中心”“文化小礼堂”“如意小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举办各类文化下乡活动30余场。
核心在人,建设精神焕发的新农村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建设精神焕发的富美农村”,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让农村焕发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创新社会治理,唱响现代田园“睦歌”。塘马村探索构建睦邻体系,成立“睦邻社”,制定“睦邻约”,用市场化运营方式管理、服务社员。杨家村开展“树文明村风,创美丽乡村”活动,通过设置党员联系点、乡贤名达评比等活动,提升乡村文明。陆笪村积极打造“真情屋”,提供村民议事、教育培训、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已成为村内凝聚亲情、友情、热情的“真情朋友圈”。
发展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礼诗圩将优质水产品、蔬果花木等地产商品进行提档升级,注册“礼诗荷韵”商标,积极打造“共享农庄平台”进行营销。牛马塘以“中华薯文化”特色文创农业为基础,开发红薯IP,打造薯院、耕读民宿等文化景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塘马村等地开发利用“我家自留地”,通过社会招租认领蔬菜,实现闲置低产土地取得高收益……
两年来,特色田园乡村已成为“网红村”,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旅游人次从8.2万增加到75万;吸引了企业家、大学生等126名各类人才下乡投资创业,成为文创基地、实践基地、培训基地;带动村民思维转变,由观望到行动,119名本地村民纷纷利用自有房屋、特色手艺等开展自主创业。目前,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已培育特色产业10个,形成农产品品牌8个,成立农民合作社6个,建立农业龙头企业4个,新增就业岗位290个,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5万至4.5万元,村集体收入最大增幅达39%。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作。溧阳正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每一个游子心目中的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