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株“混血茄”将为农户增收190万
连日来,海门市农科所智能温室大棚中,1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把“家户茄茎”嫁接到“野生茄杆”上,为茄子“混血”。他们介绍,这些“混血宝宝”明年元月初可移植到农户自家大棚,正月期间,或青或紫或短粗或细长的“混血茄”将能端上餐桌,其口感比原来还好,产量按每亩1500株算可净增1800公斤,40万株则净增48万公斤。
温室大棚内茄子连作会导致黄萎病等发生,且无特效药防治,目前启海地区青皮长茄等存在种植退化、产量低、抗性差,不适宜设施栽培等缺点,限制了产业健康发展。
海门市农科所是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县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为海门及周边县市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前些年,海门市投入350万元建设了海门农科所智能物联网育苗温室,其中2000平方米的育苗区育出了芦笋、黄瓜秧与南瓜秧嫁接的“新黄瓜”等高新产品。今冬,该农科所首次把“家户茄茎”嫁接到“野生茄杆”上,培育40万株“混血茄”。
他们用野生茄子的杆作砧木,栽培优良的“家户茄茎”作接穗,嫁接栽培后的“混血茄”不仅能有效预防茄子黄萎病等病害,而且秧体壮、坐果较容易,果实长得快,个头大,产量高三成以上。到哪里找野生好茄子种呢?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找到南通市普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最终两家单位合作。
据海门市农科所副所长陈华介绍,他们采用劈接法嫁接,即将野生茄植株杆作为砧木,从茎基部2~3片叶处横切断,再从横切面中间纵切1厘米深的口子,将家户茄作为穗,从顶部2~3片叶处横切断,再在其上部横切面处两边斜削成楔形,然后将接穗插入到砧木中,使它们的切面恰好吻合,用嫁接钳夹牢。
“10月份我们播砧木,11月中下旬嫁接,来年1月初定植,可在正月期间采摘上市。”海门市农科所所长、党支部书记俞圣平接着说,“按每公斤4元的批发价,40万株商品‘混血茄’将为农户净增值190万元以上。这也是我们广大农业人不忘为农增收的一片初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