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着力给群众获得感
“过去河塘堆满垃圾,房子很破旧;现在水圩这么清,房子盖得真漂亮,美得就像一幅画!”走过白墙黛瓦、绿树掩映的村庄,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村民王民胜一脸自豪。
延续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为170户建设新居住区,以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小康成色”,刘圩村的变化是宿城区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省‘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宿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去年,我们全面小康实现度为90.58%,41项监测指标有14项未达标,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表示,宿城既要攻难关、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弘扬认真、顶真、当真“三真”精神,坚持实打实,让82万城乡群众得实惠。
走进耿车镇博雅园艺工作坊,移动苗床上摆放着200多种多肉植物,桃蛋、克拉拉、秀妍……网上一盆能卖十几元甚至上百元。3万多平方米的大棚内,有人在后台提供客服,有人在直播,有人在打包发货。
耿车镇镇长王前锦说,告别废旧塑料加工这几年,耿车转型瞄准一个“绿”字。全镇建成35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入驻企业32家,解决了2600人的就业问题,今年销售可达9亿元,这里成为全国多肉种植第三大基地。耿车9个村全部创成“淘宝村”,电商家具产业年销售28亿元。
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优,是制约宿城小康进程的最大短板。坚持“四化同步”、绿色跨越,全力抓发展、促发展,成为宿城决胜全面小康的第一要务。
不敢想的“好日子”
鸡蛋、青菜、排骨、肉丝,一盆酸菜鱼……10月21日中午,宿城区屠园乡古山河小区居民吴军提着购物篮,到吉麦龙超市收银台前结账,“超市离我家就200多米,东西多,价格又便宜。”
今年是吴军从徐墩村异地扶贫搬迁到古山河小区的第6个年头。64岁的他,从村里的老房子搬进114平方米的新房子,如今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他在家照顾孙子,“以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没想到自己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十几亩地流转,每亩每年有800元租金,我到超市工作,每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同样来自徐墩村的吉麦龙超市收银员吴珊珊说。
古山河小区位于宿城城乡统筹试验区,是推进异地扶贫搬迁、“统规统建”的7个农民安置小区之一。推动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更好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试验区的核心内容。目前,试验区内两个乡镇建成7个安置小区,共安置1.5万户6.5万人,17个村居整体搬迁,占总人口和村居总数的六成。
“社区里有学校、医院、敬老院、超市,搬到镇上住,生活确实方便。”在屠园乡社区活动广场,61岁的王莉芳坐在长椅上休息,5岁的孙女在一旁的滑梯上玩耍。
农民进镇,图的就是生活舒适便利。在中扬镇东方花苑社区,居民来自4个异地搬迁村居。根据农民集中居住新需求,宿城区创新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实行“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有综合代办、物业服务、矛盾调处、创业就业4个窗口,墙上挂着党群服务清单、民生服务清单、代办服务清单、物业服务清单,一目了然。
积极引进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在中扬、屠园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企业超过30家。中扬镇扶贫专干丁裕祥说,得益于就业扶贫,到去年底,中扬3年脱贫2774户12195人,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
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宿城开展“精准脱贫冲刺年”“精准脱贫百日攻坚”行动,推进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兜牢各类困难群体保障网。“十三五”期间,全区1.71万户6.53万人以及2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达标。
小康成色足不足,要看群众获得感强不强。近3年,宿城区完成民生投入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改善农民住房条件,15个项目今年将全部竣工,交付住房3800套以上,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逾7000户;投入近30亿元,新建、改建9所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