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以百姓幸福为中心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改革 三大改革演绎“农民变市民”的精彩
56年前,在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基层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并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距离浙江并不远的另一个“枫桥”,其创造的社会治理经验同样闻名全国。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以“政经分开”“中心+社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三大改革演绎“农民”变“市民”的精彩。“政经分开”经验被编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在全国推广,为各地积极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员令,枫桥街道作为社会治理的先行军,在新时代继续为全市乃至全国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经验,不仅责无旁贷,也是使命所在。”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枫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华建男认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枫桥街道理应有大胸襟和大担当,保持自我革新的坚韧和勇气,推进基层治理向纵深挺进,向群众需求靠近,造就一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精彩样本。
“政经分开”:让“进城”农民得安心
苏州高新区华山路158号,枫桥街道“政经分开”展示馆每天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队。2015年底,枫桥街道“政经分开”经验被编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次年,这个展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开放至今热度不减。
模式经验享誉全国的背后,蕴含着改革的典型性和高难度。枫桥街道34平方公里土地去年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5亿元,每平方公里超亿元。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了城镇化的步伐。早在2004年,枫桥就开始撤镇建街道,两年后实现“撤村建居”全覆盖,24个行政村合并建制为7个社区居委会,近6万枫桥村民“拆房上楼”,集中入住动迁安置小区。
“农民‘进城’变居民,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在小区里养鸡养鸭、毁绿种菜屡禁不止。更关键的是,农民失地后的日子没了寄托,心慌难安。”枫桥街道社管中心负责人唐国华印象深刻,感到困惑的还有变身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村干部,当时“社区”对他们来说就像“舶来品”,大部分人甚至没听说过,村集体管理理念难以扭转。
如何让“进城”农民得安心?社区管理适应城市社区发展?枫桥街道“政经分开”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将村各项社会职能划归社区管理,经济职能划归新组建的村股份合作社,实现基层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开。
这次改革对枫桥街道基层治理现代化影响深远,它使得“专人做专事”,社区服务专业化。唐国华解释,一方面,经济职能划归股份合作社,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枫桥街道“进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530元,户均分红约9000元。另一方面,社会职能划归社区居委会,使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能够专心致力于服务居民,使基层自治组织回归本位,基层自治组织公共服务提供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心+社区:让“新市民”过得舒心
枫桥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由马涧社区服务中心升级而来。走进该中心,6个全科社工为辖区居民提供着50大类122项综合业务,新增的10个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着市场监督、城市管理、积分等在内的18大类87项服务,合计68大类209项业务,其中68项业务实现“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
“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是不是街道七个社区都配置了?”“以前确实是,但现在并非如此!”马涧社区服务中心主管袁兰向记者解释,枫桥街道撤村建居后,为了让农民尽快享受像城里一般的为民服务,确实在七个社区居委会都建起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但2015年开始街道进行了“颠覆式”的改革调整,目前仅在辖区东、中、西三块地域设置了3个社区服务中心。
袁兰介绍的这次调整,正是枫桥街道基层治理经历的第二次重要改革——“中心+社区”社区建设管理新模式。村委会的特点是,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关系紧密,互相熟悉了解;但撤村建居后,这种优势正在消失,社工与老百姓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互相不认识。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枫桥街道发现,由于动迁小区老年居民占比大,他们每年到居委会办业务的次数屈指可数;同时由于条线分工,街道近80%的社工要坐在大厅“等服务”,能主动到百姓家送服务、问需求的社工越来越少。
由此,枫桥街道于4年前开始推出“中心+社区”模式,在“政经分开”基础上,进一步将社区政务、居务分开,通过梳理细化政务居务两份清单及人员重组,将梳理出的政府延伸职能集中在3个服务中心的18名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也是枫桥街道首批全科社工。同时,通过将社区服务功能下沉社区居委会,使108名社区工作人员从“一站式服务大厅”释放出来,下沉小区服务居民。
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解决。探访苏州的枫桥街道可以发现,这句话在这里演绎成了一次次自我革新的生动实践。在“中心+社区”模式下,枫桥街道曾同步构建起社区管理的“四级网格”,但实践中发现,小区居民热心骨干和热心党员构成的三、四级网格,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处理问题水平不一。为此,去年9月起,枫桥街道再次创新改革,通过外聘第三方专业化三级网格工作人员,探索将第三级网格建设实体化。
互联网+政府服务: 让老百姓更暖心
“以前每年换残疾人证的时候,都要专程出门一趟,其实到了现场只要在机器上刷下卡就好。但由于行动不便,还是费时又费力。没想到今年,我在网上填个信息,就有人上门帮忙跑腿,当天就刷好了。”近日,家住白马涧花园小区的居民王增辉感慨万千,信息化时代,就连政府服务都可以送上门,就像叫了“外卖”,太神奇了!
王增辉遇到的这件暖心事,离不开两股力量共同推动。一股是新上岗的三级专业网格员,另一股是全新上线的“住枫桥”客户端。“在我们‘住枫桥’客户端‘下单’需要的政府服务,三级网格员就化身‘外卖小哥’,上门代办业务。”枫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周晓明认为,城市的快速发展,会带来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枫桥街道在原26个动迁安置小区的基础上,新增了29个商品住宅小区。如何努力打造符合“创新人”需求的宜居宜业之地,如何让新老枫桥人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又是全新课题。
答好新课题,枫桥街道正借用信息化的手段,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的第三次自我革新,即“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让政务服务更加注重“用户思维”“客户体验”。
“住枫桥”客户端进入二期开发阶段,目前就业创业证、生育保险、节育保险、生育登记及保教费的发放可实现网上预约办理,已拥有4.5万注册用户;“智慧社区信息支撑工程”项目完成初验,正与“住枫桥”数据进行对接;“富民政策雷达”项目的民政、社保、计生等条线已实现线上预约审批功能……下一步,枫桥街道将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住枫桥”APP、“富民政策雷达”、“三级网格信息管理平台”等,将社区第三级网格、中心服务网等多网融合,实现社区和网格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最终真正让大数据时代发展的红利方便社区工作,惠及百姓生活,让老百姓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