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靓 乡村变美 百姓变富
初冬的灌南县新民村,街道宽敞整洁,民居白墙黛瓦,河水清澈见底。从一个省级经济薄弱村变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新民村的变化正是近年灌南县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紧扣‘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主题主线,科学谋划思路,以人为中心,着力攻难点、强弱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灌南县委书记李振峰说。
棚改+创城,念好城市发展“经”
灌南最大的短板:城市小,人口少。如何通过发展,把城市做大,留住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2016年,灌南抓住政策机遇,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三年多时间,棚改征收房屋近400万平方米,销售房屋近500万平方米,20000多户城市居民从低矮破旧的房子入住新楼房,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城市形象得到巨大提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把房价保持在相对合理的价格,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外出人员回乡置业,外地人留下就业创业,积聚人口,做大城市规模。三年来,灌南县城市规模由18平方千米扩展到26平方千米,城市常住人口也从15万人增加到20多万人。
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县城,城区环境、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百姓满意度高,‘创城’质量高,因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创城’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以此为契机,全面系统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李振峰表示。“创城”期间,灌南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解决一批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打通城区断头路、进行背街小巷整治、违法公共空间清理、城乡接合部臭水沟整治,市容秩序规范、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等,使老百姓获得感增强,满意度提高。现在,灌南县城街道干净,河道整洁,车辆行人文明有序,现代化文明城市形象初现。
乡情+平台,吸引“凤还巢”
打好乡情牌,吸引返乡人员创业就业。灌南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近18万人。为凝聚各方力量,实现跨越发展,该县连续三年在春节前夕,召开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富民大会。每年设置不同主题:“回乡就业创业正当其时”“呼唤更多游子回乡就业创业”“灌南的繁荣发展你不能缺席”,利用乡情呼唤“游子”返乡创业就业。同时还建立16.8万名在外务工人员信息库,出台“21+8+10”优惠政策,设立2000万元创业优惠资金,200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承诺所有培训全免费,举办一系列劳动力专场招聘会。通过“政务易”服务平台,将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以及家乡发展变化等信息向在外务工人员集中推送,同时在买房契税减免、养老保险缴纳等方面提供优惠。
灌南围绕产业兴农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在11个乡镇建设“返乡农民创业园”,实现乡镇全覆盖。现在已建成近2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返乡创业者可直接入驻。截至目前,返乡创业园区共吸纳项目272个,吸引回乡创业人员1394人,回乡就业人员3万多人。
环境+产业,守住乡村振兴“魂”
“乡村振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工作既要留住‘形’,也要守住‘魂’,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李振峰说。
灌南实施全县域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整洁村全域覆盖,重点村典型示范,精品村打造品牌,景观带彰显效应”四大任务,明确在全县域范围内重点实施村(镇)容村(镇)貌美化、道路改造、河流整治、绿化提升、文化挖掘、保洁体系完善提升等六大工程。点线面结合推进,力争三年完成12条村际干线和5条主线景观带建设,建成20个“精品村”,150个“重点村”,其他村庄达到“整洁村”的标准。截至目前,新集镇徐老庄村、百禄镇南房村、李集镇新民村等一批村庄已率先完成“精品村”建设。
新民村是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结合“精品村”建设要求,利用流转土地办起明洲农场,7000亩土地实施“稻渔果”混合种养,发展有机稻米、虾蟹、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业。去年,该村获评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里基础设施好了,环境美了,产业也发展起来,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明显改善。”新民村村委会副主任侯林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