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全面夯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新要求新部署。淮安市淮阴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移风易俗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淮阴乡村文化振兴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全力打响乡村文化振兴“淮阴实践”。
坚持以文惠民,文化服务持续增强。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建成。加快推进“三馆”建设,启动淮阴区博物馆布展建设,淮阴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馆,淮阴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对照省“八个一”标准,3年累计提升改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26家,刘老庄镇、马头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泛开展文化“三送一展”活动,组织“广场文化周”联演、“业余文艺队”联动、“名家与名作”联展等“三级四联”活动,累计送电影下乡2400多场。文艺精品力作精彩纷呈。设立600万元文化发展基金,实施文化“双名工程”,组建“高原”“高峰”两个创作组,建立文学、曲艺、舞台艺术等五大精品项目库,签约扶持精品项目15个,其中,篆刻《群英荟萃》获2019甲骨文书法国际大展优秀奖、摄影《牧鹅“足”迹》获全国艺术摄影大赛铜奖;长篇纪实报告文学《青春祭——邓振询烈士传》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从》获“吴承恩文学奖”、彩色绘本《运河中国梦》入选中宣部“高校原动力”动漫出版扶持。
坚持以文兴业,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搭建全域旅游框架。编制完成《淮阴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初步确定“一核心、三门户、三通廊、三片区”全域旅游格局,创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星级乡村旅游区9个。连续三年举办“缤纷四季·乡约淮阴”旅游文化节,在淮安市率先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打造“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构建“投资—基金—孵化—加速”全链条培育体系。成立润淮文旅公司,统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摩亚动漫产业基金,为初创期和成长期文化产业项目提供引导资金,招引、扶持文化产业项目。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迅速。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文化+旅游”文章,深挖马头、刘老庄等特色旅游资源,策划魔幻灯光节、花海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做好“文化+农业”文章,将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助力乡村休闲观光产业见实效、出品牌。
坚持以文塑城,运河文化推进有力。坚持系统推进,打造城市名片。围绕“一核一园两区三廊”总体布局,以“千年运河·清口枢纽”为核心,建设马头、高家堰两大运河文化遗址核心展示区,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淮阴段建设。注重传承发展,打造文化长廊。实施非遗“记忆工程”,编创《运河船工号子》;举办“清口枢纽·科技之光”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论坛,开展“运河文学”主题论坛等活动。加强开发利用,打造经济走廊。挖掘运河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旅资源,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清口枢纽段项目规划,推进马头、高家堰运河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以文化人,文明乡风大幅提升。全面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坚持创建惠民、创建利民、创建为民,全面开展镇域环境整治、美丽乡村提升、环境氛围营造等“五大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三下乡”常态长效机制,累计开展26场,提供现场服务超千人次。创新举办“文明淮阴益起来”公益项目大赛,16个公益项目入选。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制定出台《淮阴区农村陈规陋习整治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融入、婚丧礼俗整治、殡葬改革等“四大专项行动”,积极倡导文明新风。
桑绍淮(作者系淮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