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渠一站”激活西部丘陵水源“大动脉”

来源: 时间:2020-07-22 点击数:

来到在建的位于山左口乡境内的红石渠治理工程施工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轰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不远处的挖掘机挥舞着长臂正在加紧作业,渠道中多年未清理的淤泥被一点一点挖出;沿渠道一路而行,只见工人们或立模支护、或浇筑混凝土、或夯整抹面、或砌石筑墙,整个干渠一片繁忙。

“这个工程主要对全线渠道进行疏浚,对沿线水工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或拆除重建,待完工后,作为正在建设的新龙门翻水站配套输水渠道,将为山左口、桃林等乡镇的约20万亩农田灌溉提供水源,惠及约30万人。”说起工程的实施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县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高级工程师孙亚东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关于红石渠和龙门翻水站这“一渠一站”,东海县西部当地不少年轻人却并不知晓。红石渠和龙门翻水站均位于山左口乡境内,主要功能是抽引沭河水向西部丘陵山区送水。其中红石渠因取用当地马陵山脉呈暗红色的红沙岩修建而成,由此而得名,该渠起于沭河南岸的龙门翻水站,止于山左口乡唐小庄电站,全长约18公里,是东海县解决等高线在60米以上的西部缺水干旱地区唯一的农田灌溉渠道。

“上世纪70年代,西部位于几个丘陵地区乡镇严重缺水,当时的大集体修建了红石渠和龙门翻水站,满足了山左口等乡镇的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59岁的桑怀学是山左口乡大贤庄村人,在他的记忆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稻麦轮作。

1984年,山东省在沭河上游兴建清泉寺闸,将沭河水引至马陵山西,致使龙门翻水站水源无法保证,长期无法运行。久而久之,机器报废、水渠破损,龙门翻水站的院子也变成了养羊场。”桑怀学介绍,从此,山左口、桃林、双店等乡镇的灌溉只能依靠当地小水库、塘坝以及陆陆续续修建的大口井和自然降雨维持。

无农不稳,无水不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90年代开始,由于灌溉水量骤降,灌溉难就成为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区老百姓的头疼事,随后当地老百姓只能种旱粮,粮食产量随之锐减,从此这里因缺水而致贫,成为江苏省六大扶贫片区石梁河片区之一。

水利设施薄弱,不仅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瓶颈,更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坎。多年以来,县水务部门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对于打通西部丘陵山区农业灌溉水源“大动脉”的目标却丝毫没有动摇,多次赴省水利厅汇报龙门翻水站新建和红石渠治理事宜。后通过争取,龙门翻水站被纳入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第八批)更新改造项目的沭南泵站组成部分,但因水源无法保证,只能暂缓实施。

转机到了。2018年,山东省建成窑上拦河闸工程,拦蓄上游沭河来水,使得龙门站的水源得到恢复,具备运行条件。修复新建龙门翻水站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迫切愿望。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为把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新龙门翻水站建设列入全县《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民生实事予以推进,县水务部门提出“产业发展,水利先行”,多次赴省水利厅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后在对口扶贫单位省政协领导同志和省水利厅有关领导的直接关心下,新龙门翻水站工程顺利获得实施,工程投资207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原址拆建新龙门翻水站,选用6台单级双吸离心泵。工程于201912月开工建设,计划今年7月底完成土建主体工程,10月底全面完工。

 

作为配套工程的红石渠治理工程,总投资2829万元,于4月开工建设,已完成唐小庄电站拆除,两个涵闸洞身浇筑,拆建挡土墙1.3公里,维修渠道2.6公里,渠道清淤3公里,预计10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水务部门实实在在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10月份沭河的水又能通过‘一渠一站’送到我们的田里,昔日的‘望天田’即将变成‘稳产田’。”山左口乡大贤庄村党支部书记桑江东说出了今后的打算:村两委将根据水源变化,积极引导村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促进集体、农户双增收。

“骨干灌溉翻水线就好比人体的‘大动脉’,‘一渠一站’在完成建设后,农田水利建设要逐步向镇村农田的‘毛细血管’推进。”县水务党委书记、局长牛飞表示,目前,通过积极谋划、争取和推进,省水利厅已将红石渠灌区纳入全省重点中型灌区,正式有了在册灌区“身份证”,这也意味着近几年将有近1.4亿元水利建设资金陆续投入,西部丘陵水源的“大动脉”打通后,作为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也将逐步完善,源头活水必将带动西部农业发展大变革。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