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三铺:一枝花富了一个村

来源: 时间:2020-07-22 点击数: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今天起,本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派出记者赴基层最前沿,聚焦群众眼中的小康,记录县域各领域的发展成就,分享“强富美高”幸福东海建设进程中的幸福温情和小康故事。

“我说不好,说不好。”面对记者的采访邀请,70岁的刘传科放下手上的活,走到邻居刘春桥家的大棚外,黝黑的脸庞,腼腆的笑容,双手叉腰。

此时,刚刚接孙女放学的刘春桥被记者拦截在自家大棚门口,66岁的他戴着红色的棒球帽,笑眯眯地背着手,笔直站立。

这是202073日下午,双店镇三铺村。

两年之间,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到全国脱贫先进村,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三铺村村民自豪而又渐渐习以为常的表达。

在江苏众多扶贫攻坚的案例中,东海县双店镇三铺村异军突起,这里村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谱写出发家致富的大文章。这文章中包涵着财富,显示着精神,凝炼着思维的嬗变。

聚民心,架起干群“连心桥”

双店镇三铺村位于东海县西部丘岭地区,2001年由原三铺、梁圩、北涧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总人口5872人、土地面积22092.9亩,其中耕地面积10393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数1506人,占全村人口25.6%,占劳动力人口67%2017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9600元,远远低于全国13432元和全省19158元的平均水平,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3536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几乎为零,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市县重点扶贫村。

 

而与三铺村毗邻的双店镇北沟村则是江苏省鲜切花产业第一村、全国三大百合重点产区之一。

“一栋占地3亩地的温室大棚,种植百合只要品种选对、技术跟得上,4个多月时间纯收益达五六万元在北沟村比比皆是,余下的几个月再套种丝瓜等蔬菜作物,一年下来挣个10来万元是保守数字。”2011年一毕业就到北沟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郝大宝说。

三铺村的村民看着眼红,有心却无力。

至于原因,用三铺村第一个大棚种植户李祥的话来说,就是新合并的三铺村经济基础最薄弱,群众思想太保守,死啃传统种粮观念不愿弃手,村级组织凝聚力不强,缺乏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国家全面小康攻坚战的推进,20176月,在双店镇北沟村工作成绩出色的郝大宝被镇党委委派到三铺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随后,市下派第一书记陈尚开也来到这个村助力脱贫工作。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新班子首先从抓好村组干部作风建设入手,创新推行了“三必到、四不许、五级联访”的工作法,其具体做法是:在村民遇有突发事件、婚丧嫁娶、生活困难等重大事项时,村“两委”主要干部必须第一时间到场,全程跟踪服务;在尊重乡风民俗的基础上,村干部必须遵守“不吃一口饭、不喝一杯酒、不抽一根烟、不花一分钱”的“四不准”纪律;通过“邻里互助、党员分区、干部包组、支部包片、总支包村”五级联访模式,实现矛盾及时化解;并且还倡导村民“出门看一眼、见面问一句、平时喊一声”,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增加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借助这些措施,该村患有心脏病的贫困户李小广不仅得到村里的救急性帮扶,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保障;村干部每月一次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新建了三铺村幼儿园;给三铺小学新建了标准体育场;建设了三铺文体中心……一件件实事落实在行动上,三铺村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服务员。

树信心,铺就产业“致富路”

经过走访调研,三铺村新的领导班子认识到,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居发展的长远谋划,长期工作方向不明,是导致三铺村干部思想不统一、干群关系不和谐、长期不能脱贫的“疾病根源”。

于是,他们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和市农科院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结合三铺村实际情况,确立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环境改善、乡风提升”四个工作层面,制定出了“南部鲜花北部牛,中间风电搞旅游”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三至五年实现“人均一头牛、户均一大棚,村民人均收入超三万、村级资产过千万,年收入过百万”的奋斗目标。

这是三铺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产业发展规划。“市里的领导都来了。”刘传科说。

规划要想落在实处,必须将一家一户分散不成块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再流转,统一标准建大棚。于是,以建设“党员鲜切花创业示范基地”为抓手,党员和干部带头示范的方式,引燃了全村脱贫致富的“燎原之火”。

老党员、村委会主任刘春松不仅挨门逐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还带头把自家的3.5亩地拿出来统一规划建大棚。

为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村里出台优惠措施,对愿意流转的农户每亩给予1000元的土地租金补助。村民建大棚资金投入大,就由村集体向银行担保;对于年纪较大无法获得贷款的村民,由村干部个人为他们提供贷款。据悉,近两年来,三铺村干部共为村民协调申请小额扶贫贷款101万元。刘春桥家的大棚花了17万元,刘传科家大棚花了13万元,其中就有村党总支部书记郝大宝提供的个人贷款。除此,村里还请来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教授不定期地深入田间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科学种植管理技术。为畅通大棚花卉销售渠道,在郝大宝的领头下,镇村还开发了“花直达”网上销售APP软件,为村民们提供鲜切花直播直销的网络平台。

“俺们种了一辈子的粮,现在改种百合、丝瓜,去年仅大棚收入就达六七万元。”面对记者的询问,村民刘传科自豪地说。刘春桥则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家只种百合,去年净赚了5万多元,这比种粮强多了。”“侍弄一个花卉大棚,可顶得上百亩粮呀。”他们俩异口同声的补充道。

截至目前,双店镇三铺村集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连片建起528栋高标准的温室大棚,鲜切花已成为三铺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一个初具规模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区正在连片崛起。现在,三铺村从业人员2300余人,在花卉产业园区打工人数达300多人;人均纯收入20300元,集体经营性资产投入790万元。去年以来,村里还配套建起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花卉育苗中心和试种中心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70.7万元,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17万元……这个地处岗岭的合并村不仅摘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全部得到实现,全村163户贫困户100%实现了脱贫,而且还被评为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园区、连云港市电子商务示范村。

有尊严,小康路上“主人翁”。

 

“一枝花”富了一个村。发展鲜切花产业,让三铺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三铺人的“主人翁”意识也跟着强起来。目前,该村已形成“村民的事村民管、村民的事村民议、村民的事村民办”的村民自治格局。

每个村民小组由村民户代表推选出三名或五名小组理事,成立村民小组理事会,推行“五事三议三公开”。“五事”就是村委村民提事、党员会议理事、议事会议事、村委会执事、监事会监事;“三议”就是小组议、片区议、村级议;“三公开”就是组公示、片公示、村公示。

“五事三议三公开受到大伙的欢迎,党员群众对村委想干什么、在干什么、干的怎样都清清楚楚,村民参与村务工作的热情高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村会计李沈阳介绍说,在今年实施的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和公共空间治理的工作中,村76名小组理事会成员全程跟踪监督服务,动员群众全员参与,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共排查出属于集体土地2000多亩、路旁渠道3700多米、池塘水面68亩,为实现应收尽收奠定了基础。村里对已收回且具备发包条件的69亩土地进行了公开竞拍,有效地壮大集体收入55万余元。因为公开透明,全村没发生一起社会矛盾纠纷事件。

思路一变天地宽。三铺人围绕土地做文章、要效益,以花为媒,让贫瘠的土地长出“金条条”、开出了“致富花”。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双店镇三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有了许多切身的感悟:认清了一个关键——脱贫致富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认准了一条道路——发展没有科学不行;认定了一种趋势——脱离了市场不行。

 

他们,用勤劳智慧的汗水,浇灌培育芬芳的花卉,如今正过上花一样的幸福小康生活!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