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花沈村脱贫“套餐”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来源: 时间:2020-08-07 点击数:

  开发区(临城街道)花沈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231人,去年已全部脱贫。该村通过消费扶贫、务工扶贫等方式,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套餐”,并持续跟踪、检查、完善,确保贫困户真脱贫。

花沈村实施精准帮扶、真情帮扶,坚持扶贫扶志扶人心相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戴春明承包了村里的55亩鱼塘,因技术不过关,第一年造成亏损。村干部联系到市水产养殖专家,提供技术咨询、上门指导服务,帮助他扭亏为盈。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法善经营一家蔬菜店,村干部主动与在村庄附近的施工单位联系,到蔬菜店采购工地食堂所需的蔬菜,施工单位从“头回客”发展为“回头客”。贫困户任兆华单眼视力残疾,因陪读上学的孩子而缺少收入来源,村里联系一家渔具厂安排其打零工,月收入2000多元。

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花沈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兴化市仕银家庭农场在该村流转土地1100多亩,同时成立为农服务综合体,购买大型粮食烘干设备,日烘干粮食可达150吨。在满足自身生产需要的同时,农场的大型拖拉机、植保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还为周边种田大户提供服务。家庭农场雇用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务工,农忙时有20多名贫困家庭人员在此务工。这家农场每年上缴村集体管理费5万多元,同时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目前,花沈村共流转土地2258亩,发展青虾、冬桃等特色产业。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服务贫困户的能力随之提高,该村投入资金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房屋6处、修缮12间,所有的贫困户都通水、通电、通路。

花沈村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通过党员致富打造“头雁”效应。党员陈余生流转土地30多亩发展冬桃产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到果园务工。看着果园的发展,一些贫困户由怀疑到羡慕。陈余生鼓励他们利用自家确权土地小批量发展特色农业,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的教育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贫困家庭学生陈某辍学在家,村干部和学校老师一起上门做通其家长的工作,使得该生重返校园。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