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获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 考核得分位于全省第一位
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文,东海县被授予2019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这是东海县坚持高质发展,建设美丽东海的又一个丰硕成果。
近年来,东海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对新时代交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敢于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好示范创建的激励引领作用,深化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现了“四好农村路”跨越发展,打造出了苏北“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的交通样板,为新时代“强富美高”幸福东海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路是乡村发展的主动脉。面对全县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期盼,2019年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四好农村路”。为了高效推进创建工作,东海县搭建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组织动员统一思想。2019年4月召开全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打消乡镇缓一缓想法,没有退路必须干。建立机制明确分工。建立政府统筹、交通牵头、乡镇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将全年农路建设主体责任分解到乡镇,其中6条重要县道改建由交通部门承担,同时发挥交通技术优势,给予乡镇技术指导,并开展竣工验收,这样不仅保证了建设效率,也保证了建设质量。实行清单销号制度。将农路编号排列,明确负责单位、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间,保障整体进度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并实行一月一通报,传递压力,激励落后乡镇赶上来,实现强力推进。2019年11月农路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积极加大资金奖补力度,激活乡镇动能。2019年需建设农路100条、267公里,改造农桥75座。对于东海来说,农路建设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不足的现实压力,特别是乡镇财政普遍较为紧张,解决资金来源是最急迫的事项。为了保障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采取了两个办法,消除乡镇资金顾虑,激活乡镇动能。一个是县财政提高奖补标准,将乡镇建设农路的奖补标准提高到每公里6万元;一个是交通部门先行垫付建设资金,交通部门多渠道自筹资金帮助乡镇,缓解县财政和乡镇资金压力。有了资金支持,再加上乡镇人居环境治理、公共空间治理和产业发展等工作的考量,乡镇参与农路建设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建管养运”同步考虑,努力放大社会效益。积极申报省农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建立建管养运体制,让“四好农村路”常态保持,发挥效用。出台“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农路建设。在乡村公路中推行县政府分管领导、乡镇长、村长三级路长制。实行县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路政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农路路政群管(协管)网络,实现农路路政管理全覆盖。遵循市场导向,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建养捆绑、片区捆绑招标等模式,参与农路建管养运。开展全县农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推动农路管理信息化。融合城乡客运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等建立便民惠民的农路运输体系,倍增农路的社会效益。
通过“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的创建,东海县农路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路域环境由差乱脏实现畅通美。大力推进农路提档升级工程,2018年-2019年新建改建道路467公里,打通断头路、提升瓶颈路161条,栽植补植绿植6万余棵,全县2400多公里公路管养责任到单位,改变农路过去等级偏低、断头路多、品质不高的局面,全县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农路微循环畅通起来、路域环境靓起来。二是管理体制由重建轻养实现建管养运并重。通过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申报省农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农路建管养运制度全面建立,彻底解决了全县农路运行机制不顺、制度不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作用不足的弊端,实现了农路建管并重、科学养护、有效运营,高效盘活了沿线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放大了社会效益。三是发展水平由苏北落后实现跨越进位。通过结合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治理,融合城乡客运、农村物流等方面建设,彻底摆脱了农路发展水平在苏北落实不力的状况,2019年12月在“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考核中,东海县得分全省第一,实现大步跨越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