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牧院:打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黄埔”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到一名专业农机手,再到一位拥有几十个员工的农业老板; 从一台手扶拖拉机到拥有几十台农机具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泗阳县春风家庭农场主唐玮经过几年的发展,农场规模逐步扩大到800余亩,农机合作社每次为农服务约2000亩,全年服务约1.2万亩。而唐玮深深感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他看来,是学院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让他得以“嬗变”。
聚焦乡村振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宏伟蓝图。培育 “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关键。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首、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承载着服务地方“三农”建设的崇高使命。学校牢牢把握“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立足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积极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构设并固化“1332”培育流程,开展“学历提升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固化培育流程,探索校企(地)合作育人机制
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培育需求,坚持分类分层培育和因材施教。在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打工返乡户中遴选有立志从事农业创业的中青年农民或正在投身农业创业的农场主作为培育对象,严格执行“1332”培育流程(1个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3个环节——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3个重点——创业能力、专业技能、信息技术;2个调查——培训前开展需求调研、培训后开展培训效果调查);积极实施校企(地)双主体育人,分析研究地方农广校、优秀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需求、利益和责任,制定《校企(地)合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与实施办法》,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3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农业技术培训基地5个,与泰州市政府合作建成“泰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与江苏绿之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上膳源有机农场等企业合作,建成30家新型职业农民校外教学基地,选派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担任现场指导教师,聘请地方农干校“土专家”、企业负责人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搭建由高等农业院校和地方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地)双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2017年以来,组织40余批学员到校外基地学习,各二级院系部组织所有涉农专业学生赴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企业观摩和体验,组织108名青年农场主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孵化,基地管理骨干或技术能手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田间课堂”教学,极大提高了培训质量。
创新培训模式,开展“点菜培训+跟踪指导”全程式育人
《老子》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根据培训班的性质和学员需求,认真挑选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作授课老师,然后引导他们精心备课,在向学员们送“鱼”的同时,又传授给他们“钓”(渔)的方法技巧。学院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条件,大力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按照产业类别设计培育课程菜单,开发配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菜单”和特色教材。培训前让学员“点菜”, 做到想学什么就教什么,需要什么就安排什么,进一步提升培育效果。
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按照产业类别设计培育课程菜单,组织专家开发配套与之对应的特色教材,培训前让学员“点菜”, 做到想学什么就教什么,需要什么就安排什么,极大增强了受训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学员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培育效果。学院近三年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系列培训教材(讲义)30 套,培训课件近200门。其中,全国通用培训教材《开始你的农业创业—农业创业培训教程》《农业创业八步走》《农产品营销策略与技巧》《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等获省农民培训教材、教学课件一等奖。
“点菜”,让学员们听起来入耳又入心,丝毫不觉枯燥。更让学员们感到受益匪浅的还有,培训还创新创业孵化方式,实施“集中、自主、重点”三位一体式创业孵化。培训期间,学院不仅组织学员赴江苏高邮鸭集团、泰州富林家庭农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集中观摩学习,开展现场观摩、田间教学,安排互动交流、专家解答。同时学院公布自主创业孵化基地名录,学员根据自身需求,利用农闲时间自行选择孵化基地现场实践,对自主孵化的学员和基地给予补贴。学院还结合产业发展前景、创业基础、自身需求等,遴选学员提供重点扶持,组建专家服务团,对其创业过程急需的政策、技术、管理等问题提供支持,组织其赴省外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组织其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产品展销、农民创业大赛等。今年4月23日至30日,从学员中遴选了11名青年农场主和2名青年培训讲师赴台湾观摩学习。
根据“学员需求什么就讲什么”的选聘原则,实施“双百工程”,组建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确保每门课程至少两名专家授课。从全省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部门遴选100 名专家教授,为学员讲授如何把握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遇,开展农业创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进行农业创业;潘裴、夏洁萍等100 名农民创业典型和地方行业专家深入田间课堂或生产一线为学员授课;学院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对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实行“一县一团队”式跟踪服务,协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学员遇到问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家指导。学院按照每年不少于两次的现场跟踪回访、不及时回复率不超过5%、学员满意度不低于90%对专家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培训专家现已成为农民创业的“保护神”和技术的“活字典”。学院建设“新型职业农民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和远程指导;为每个班建立微信群、QQ 群,相互交流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基本建成了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长效平台,真正实现了跟踪服务常态化、信息化。
树立成功典型,引领当地农民共筑幸福梦
国家、省、市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创业成功典型的现场教学和身边成功学员的耳濡目染;创业孵化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资源共享平台的相互交流和远程服务……学院为学员准备的“知识和技能盛宴”,极大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显著提升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服务)能力,增强了他们从事农业创业和农业生产的信心。学员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
几年来,专家们强调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理念在学员们的心中产生共鸣,促进了农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些农民的初次创业成功率达81.7%,创业后农户年利润平均上升86%。学院组织部分有意愿的优秀青年学员进行学历提升,免试入学。顾以磊等20多位学员正在攻读学校函授大专、本科文凭,专业化的职业农民多了,不仅为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也进一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嬗变和农民的致富。学员中涌现了一个个优秀的农场主和先进典型:夏仰顺通过学习走上稻田生态种养高效模式之路,既种稻又养虾,大大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提升了稻米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荣获“宿迁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仇春辉、夏思成、夏洁萍等被评为“盐城市十佳青年新型职业农民”,赵跃代表优秀青年农民当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久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章健通过学习掌握了桃树栽培技术,更将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现代营销理念引入农场,目前合作社已由当初的8名社员、350亩土地的小桃园,发展成为泗阳桃园的旗帜——“久盛”系列桃产品取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多次在泗阳赛桃会上夺得金奖,淘宝、美团、微商、瑞优等电商平台闪耀着“久盛”品牌。合作社荣获“桃树科技示范户”“泗阳县十佳桃园”“生态文明单位”,并于2016年被认定为首批“省青年农场主孵化基地”,章健作为成功学员代表被聘为培训讲师。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千百万农村青年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环境,办学有方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让这些青年才俊练就了创造和创业的本领和内力。从江苏牧院走出来的校友们,谈到自己的母校,无不怀感激之情。江苏牧院人也将继续发扬“团结拼博、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精神,朝着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黄埔”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