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践行“四治”,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享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无锡市锡山区司法局坚持以法治信仰植于心,以乡村德治润文明、以自治化解止纷争、以多元共治创和谐,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助力构建共建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法治信仰植于心,筑牢“压舱石”
“法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我们通过法治宣传,就是要让群众既要知法、懂法、信法,还要尊法、守法和护法。”锡山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宣传教育是树立全民法治信仰的有效方式,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让群众感知法治的温度。
为让“法治信仰”根植于群众心中,锡山区司法局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抓手,专门印发《锡山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办法》,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大力培育法治宣传新亮点。据悉,截至2020年,先后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9个,涌现出了东亭安置房小区法治文化园地集群、锡北青少年法治文化长廊、安镇交通安全主题公园、云林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一批法治文化特色品牌,有力弘扬了宪法法治精神,厚植了全民的法治信仰。
乡村德治润文明,凝聚软实力
德治“春风化雨”淳民风。锡山区司法局突出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以德治为抓手,以德治促善治,以德治育文明,为文明新风注入了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
“我们经常组织基层司法党员志愿者下沉到网格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锡山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为着力打造“德法涵养文明”志愿服务品牌,近年来,锡山司法局持续开展了“德法涵养文明”系列活动,围绕城乡治厕、治水、治垃圾、治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普法宣传,开展法律服务,做好法治保障,助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锡山区各基层司法所自发组建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将“主题党日活动”与文明交通劝导、停车秩序整治等志愿服务相结合,引导群众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据悉,党员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613小时,既进一步倡导了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更培养了群众文明交通意识,努力打造了安全出行环境。
自治化解止纷争,激发源动力
临近春节,锡山区的刘某与张某一家发生借贷纠纷。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个好年,锡山区司法局法律工作者来到小区,积极为两家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乡贤作用,打好“感情牌”,使双方互让一小步,化干戈为玉帛,赢得双方认可。“我们注重借助乡贤力量,发挥‘乡贤治理’作用,及时化解纠纷,不断提升基层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该局负责人说。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乡贤治理”模式,锡山区司法局通过村民推荐和自荐等方式,邀请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等乡贤人士组建成“乡贤五老”调解团队,以“有事上门促和,无事串门普法”的形式,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此外,还积极创新“微治理”方式,有效探索了村民自治新路径,通过村(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微平台、“双微双员”等渠道提供“微服务”,激发基层治理的源动力,更好地推进基层自治,维护群众权益。
多元共治创和谐,构建新格局
邻里纠纷,法律援助志愿者来化解;居民需要帮助,小区志愿者来帮忙;大事小事,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一起帮助解决……这样的情景,在锡山区越来越常见。“我们通过多元共治,琐碎小事相互帮忙,矛盾纠纷一起化解,共同营造了和谐的社区生活。”云林街道司法所负责人说。
为深入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锡山区司法局围绕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在全市率先探索“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党建赋能,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举措,有效激活城市治理“神经末梢”。同时,还构建了“1+9+N”人民调解服务网,全区的物业调、家事调、老兵调、老法师调等一批特色调解工作室多点开花,调解员用真心,带真情,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切身感到“法治温度”。
“我们探索出了‘便民法律诊所’新路子,常年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满足了群众法律服务需求。”锡山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局通过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开展了法律坐诊服务,受到群众称赞。据悉,该局还通过培育发展523名农村“法律明白人”积极参与到法治服务实践中,通过整合基层优质资源,有力提升了综合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