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金坛:告别“湖上放牧” 打造“陆上绿岛”
20世纪八十年代,长荡湖作为金坛人民的“母亲湖”和江苏省十大浅水淡水湖泊之一,在全国率先实施网围养殖,被称为“湖上放牧”。一度时期,网围养殖面积达6.8万亩,占整个湖泊面积53%。
“长荡湖素有‘一斛水中半斛鱼,日出斗金夜斗银’之称,‘湖上放牧’促进了渔民增收,为金坛荣获‘中华绒螯蟹之乡’奠定基础,但高密度围网养殖导致湖水水质下降。”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陈锁龙表示,近年来金坛坚持生态治湖理念,投入近百亿元实施生态治理,截至2017年网围全部拆除,废弃渔船舶全部整治,渔民全部上岸安置。长荡湖由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转变,在告别“湖上放牧”,打造“陆上绿岛”的同时,着力在解决水产养殖尾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下功夫。
“前期调研情况显示,原有水产养殖多为一家一户,每户面积30亩左右,大多数没有净化设施。”金坛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文彬表示,金坛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为契机,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资源,联合行动、统筹兼顾,科学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设计、总体化运作、规模化实施、集成化示范、整体化推进。
“项目花落东浦村,得到村民和养殖户的一致赞成。”金坛区指前镇东浦村党总支书记吕建民表示,村委把承包合同到期的水产养殖池塘统一收回、集中连片,由国有企业牵头,统一投资、统一改造,建设集中的水产养殖尾水净化设施,并与周边养殖户共享,统一解决尾水处理达标难的问题。
“指前镇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置循环使用项目总规划面积1万亩,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营。”陈文彬表示,建设面积1100亩,其中净化区面积119.2亩。
“长荡湖大闸蟹除销往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外,还远销香港、台湾等地区,素有‘墙内开花墙外红’之说,关键是养殖环境好、水质优。”金坛长荡湖蟹业协会会长沈建国深有感受,去年由“绿岛”生产出的螃蟹供不应求。
“所谓农业‘绿岛’,即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总体思路,以改善当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水产养殖类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中小水产养殖户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规范污染治理行为。”陈文彬表示,重点是抓好三级净化、循环利用,项目设计每500亩为一个净化单元,采用三级净化处理工艺。
“养殖尾水依次通过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潜流湿地到达集水池。”顺着陈文彬的手势看到,处理后的养殖水循环使用,实现水产养殖尾水零排放。沉淀池设置有生态浮毯,栽培铜钱草等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COD、氮和磷等营养。曝气池和生态净化池间建设过滤坝,过滤坝中种植美人蕉、再力花等植物,坝体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吸附污水中的泥浆和微生物。曝气池内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装置区域铺设有隔绝层,防止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氧化曝气池还种有宽叶香蒲、黄花鸢尾等去污力较强的植物。生态净化池内利用微生物、滤食性鱼类和螺贝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构建多营养层次湿地净化生态圈。
“经过三级净化处理之后,水体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5%以上,总氮和总磷指标可有效降低80%以上,排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陈文彬表示。
“各种科技成果不仅应用在尾水循环利用,而且涵盖到养殖过程的育种、精准投喂、渔塘混套养等方面。”吕建民深有感触,村里许多养殖户通过专用手机APP,实时掌握养殖池塘溶氧量、水温、pH值等相关数据,还通过手机对安装在池塘内的物联网水质测控仪进行设备控制、氧限设置、溶氧校准,实时察看报警信息和以往操作记录。
指前镇有水产养殖面积3.5万亩,其中河蟹养殖3.1万亩,鱼类养殖0.4万亩,指前镇因地处长荡湖上游,在长荡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责任重大。金坛区指前镇副镇长张金彪表示,按照金坛区委“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荡湖”要求,为防止水产养殖尾水进入长荡湖,同时解决指前镇集中连片水产养殖区养殖废水净化难题,提升河蟹养殖精细化、规模化水平,2019年指前镇启动集中连片水产智能化养殖尾水净化处置循环使用项目建设。
“2020年超长梅雨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蟹生长,但试点项目所在渔场河蟹产量和质量保持稳定,销售‘长荡湖’品牌大闸蟹约1000万元,蟹苗销售400多万元。”张金彪认为“黑科技”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增加了养殖户收入,他给养殖户小金算了笔账:小金土地面积200亩,150亩租赁,每亩每年1000元,土地租赁收入15万元,以后每3年递增10%;50亩蟹塘收入50多万元,两笔加起来超过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