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区许楼村:推行“股田制”发展增活力
春耕时节,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许楼村的麦田里却不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只见无人机在空中飞来飞去。村党支部书记许从军介绍说:“以往这个时候,村民们都在忙着施肥打农药,现在用上无人机喷洒除草剂,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效果还好,村民们有的创业,有的外出打工,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
33岁的村民苏倩是徐州融帅服饰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刚刚完成一批出口服饰订单。她介绍说:“上年新建的厂,现在一年了,我算了算,净赚120多万元。”
村民不种地,去创业,底气从哪儿来?
村民石坤一语道破玄机:“股田制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我们没了后顾之忧,都想大胆闯一闯。”
从2019年试点股田制,许楼村的发展活力由此“一键快捷启动”。
做活增收文章
许楼村地处刘集镇西北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发展工业没有优势。过去村民除了部分外出打工,就依靠在土地里找生计。农业经营成本高、效益低,集体和群众增收难。
2019年,许楼村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原则下,盘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引导农民带地入股。
徐州市铜山区从军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流转1800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水稻。通过土地平整,去掉堰埂,盘活地边、荒地,多整出106亩耕地,仅此一项就多收入116600元。同时,合作社实行农资团购,省去流通环节,这一项又节省成本36000元。七七八八算下来,实行股田制,许楼村1800亩地,一年下来就能增收几十万元。农忙时节,村里的生产机械还能到周边的村庄进行有偿服务,每年也可实现5万元左右的收入。
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股田制也成为村民增收的催化剂。实行规模化种植,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村里配置了插秧机、播种机、收割脱粒机、施肥机、农药喷洒无人机等等,一整套的机械化操作让之前需要几百名劳动力的土地种植,现在只要几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其他村民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选择创业、打工。股田制实施后,全村劳动力1823人外出打工,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对一部分不能外出的家庭妇女,村里还提供编织手工活,每人每月在家足不出户都能赚到1500元左右,还有一部分人在家创业、搞养殖业,年收入也十分可观。
赋能绿色发展
初春时节,许楼村的一片片田地里,小麦随风摇曳,像绿色的海洋掀起阵阵波浪。眼前的场景让村党支部书记许从军深感欣慰:“两年前,我们村实行股田制,想走的就是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新路,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股田制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更加快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进程,极大地提高了许楼村机械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秸秆还田等工作开展。2019年许楼村在全镇率先利用多架无人机对小麦进行田间喷洒等管理,与此同时,还和科研院校加强联系,引进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技术装备,影响和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产观念。通过引进新技术穴播水稻,许楼村实行股田制的1800亩土地,一年下来就能多收入27万元。村里还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扩大高效设施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无机肥用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效地涵养了水源,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肥力,绿色发展让土地重新迸发出新活力。
融入善治模式
许楼村在发展股田制的同时,融入农村善治模式,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
合作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监事、董事是全体社员投票选出来的,小小合作社,充分体现了农村民主。
“土地整好后,是种玉米、大豆,还是其他蔬菜,村里要听取股东的意见。在合作社里,决策权在股东手里。”合作社监事吴书芝介绍说。
在重大项目投资和利益分配上,合作社的民主体现得更充分。在许楼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1800亩股田,300多万斤粮食,每到麦收和稻收季节,粮食晾晒都成为困扰村里的大问题。如何确保丰产丰收和粮食安全?建烘干车间被顺理成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村里专门召开了三次协商民主议事会,经过协商,村里第一时间建起了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4台23吨的烘干设备。2020年小麦水稻仅烘干一项,村里就增收30多万元。
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许楼村用实践证明,推行农村股田制,农村更具活力,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加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