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通州东平村:发掘乡土文化特色,探索产业发展路径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东平村位于通州区东社镇南部,和绝大部分的村庄一样,拥有天然形成的水文地质环境,淳朴而勤劳的民风习俗,村里沿袭着自古以来的农耕传统。就是如此普通的小村落,自开展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以来,东平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农村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村庄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东社镇重点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充分发掘东平的乡土文化特色,探索东平的产业发展路径,努力推动东平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方案”走向“实施”、从“设计”走向“实践”。
构建创新工作格局,为特色田园乡村“筑基”
围绕东平的现状和远景,通过明确方向、找准目标、集聚要素、扎实推进,为东平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架构先行,循序渐进。东社镇组建成立“一组两办”(东平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和特田办公室、驻点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建设工作,形成市区督查指导、区镇组织推进、镇村全面实施、村民充分参与的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在推进中,我们落实联席共商制度、现场办公制度、设计师陪伴制度等,充分整合资源,凝聚工作合力。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东社镇规划编制了《东平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整个项目总投资额7809.2万元,其中省级投入专项资金1770.4万元,主要实施文化服务中心、景观绿化等;区级配套资金2971.6万元实施河道疏浚、农桥农路改造等;镇级配套资金452.5万元用于征地补助、环境整治等;引入社会资本投资2546.6万元建设草莓分拣中心及智能温室工程等。截至目前,农房建筑和道路提升、改厕、河道疏浚等工程已经完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芦笋种植基地、草莓分拣中心正在施工中。
理念先行,存量更新。东社镇对东平村的乡村要素进行合理适度的融合统筹,重点通过盘活存量,将闲置土地、破落建筑、废弃场地改造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娱乐休闲空间;通过腾笼换鸟,将原低端设施农业向连栋大棚进行产业升级。在民居改造翻新方面,运用红砖、青瓦等当地材料体现地方元素。采用生态护岸,保留本土植物芦苇柔化河道硬质岸线,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为特色田园乡村“固本”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东社镇深入推进东平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
盘活与招引并联,实现综合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东平村通过省投土地整理项目、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项目进行土地盘活,近两年来全村共拆除民房三棚115处,平整土地4000余亩,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目前东平村全村共有耕地5373亩,其中90%土地已进行流转,辖区范围内有家庭农场2家,种植面积420亩;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8家,种植面积2808.26亩,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1000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以上。我们大力推动农业项目招引,全村规模经营比重达71.93%。下一阶段,东社镇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食用和观赏联袂,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东平村集中力量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全村共有高效农业设施3620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650亩,水产养殖400亩。东平村将芦笋产业作为村庄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壮大,村内芦笋种植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建设有一座占地3565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主要从事芦笋种子研发培育研究,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辐射农户200余户,年产值可达700万元,实现亩均产出10万元,并带动周边20名劳动力就业。东平村芦笋种植面积远期规模可达1000余亩。我们计划依托芦笋种植发展健康餐饮和芦笋采摘体验,着力打造东平特色品牌。此外,在产业化方面,东社镇还做了两大创新探索:一是“国企+基地+运营企业+农民+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东平村引进泉氏草莓种植项目,以国有资本、集体资产为基础,结合社会资本多元投入,项目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该项目探索和实践了村营收入增长的新模式,多渠道促进富民增收。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景瑞农业与东平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展订单式农业,为村民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体验并旅游一体,实现观光农业与富民增收相结合。东平村着力打造东平观光休闲农业新名片。全村现有26家电商,农家乐3家,民宿1家,在外农副产品销售专营店16家。东平村2020年以来共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次,累计培训人员435人次。依托土地流转、农家乐、劳动雇佣等多渠道收入路径,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21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23000元,村营收入由2019年的59.86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119.09万元,增幅98.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打造美丽乡村风貌,为特色田园乡村“塑形”
东平村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改造和整治,有效保护好原有田地、林地和水体等生态本底。
擦亮绿色生态基底。东平村结合“水美乡村”建设,对村内16条河塘全部进行了亮底清淤,实施龙游沟改造1.2公里,打造样板河道4条5.044公里,木桩护岸9.138公里,河道绿化6.244公里,亲水平台10座,桥梁4座。总计河道整治12次,投入约24万元,从根本上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修复人居环境肌理。全村配备10名保洁员,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设置垃圾四分类亭20处。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农膜回收率90%以上,采用镇级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集中清运处理畜禽粪便。东平村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一月一测评、一月一通报”的督查制度,确保农村保洁取得常态长效。
完善配套设施根骨。东平村将项目区居民共590户全部进行改厕,总投入238万元,并统一实施污水纳管,铺设管道12公里。我们对村庄内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完善,总共修缮破旧房屋82间,房屋墙面出新3.26万平方米,空隙地补植绿化135亩,新增路灯188盏,配建2座3A级公共厕所,新建4处农民健身广场。
传承特色文化内涵,为特色田园乡村“凝魂”
东平村以文化传承为特色田园建设的精神内核,致力打造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
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留住东平的“乡愁”。东平村在村公共服务中心二楼建有农耕文化展示馆,在360平方米左右的展示厅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共1000余件农具,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东平村老百姓的辛勤劳作和日常生活,体现原汁原味乡愁感。
以盐灶文化为主线,记住东平的“村味”。我们在沿健身步道的周边,利用原有闲置民居、破落建筑进行改造了三栋不同时期的民居,各具特色,打造了一条以新旧建筑为时光轴的历史长廊画卷。通过提炼盐灶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浓厚文化底蕴,追溯盐业生产、生活及发展变迁,以图文、实物、建筑等载体,向人们还原“海盐”的记忆留痕。
以忠孝文化为主轴,打造东平的“文韵”。东社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7位将军,享有“将军之乡”的美称。东平村深入挖掘忠孝文化的历史底蕴,开展“忠孝润东社”系列宣传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完善忠孝文化元素的建设。东平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三楼建有非遗文化和国学文化馆,将爱国主义同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东平村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结合乡村大舞台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汇演,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奏响乡风文明的美丽和声。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为特色田园乡村“强体”
东平村把加强农村党建与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工作格局。
以强化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书记讲坛”、与辖区企业签订村企联建协议等方式,加强党建资源融合互通。探索开展“星级党员”评定活动,选出一批优秀党员,引导他们在人居环境整治、村务治理等基层工作中争先创优,勇当先锋模范。
以推动多元共治为动力。东平村发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群众等参与到村居的管理和发展中来。通过组织开展人居环境大会战,激发党员群众主动义务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谱写全员参与建设村庄的赞歌。东平村还依托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对全村域进行网格化治理,通过优化村级网格,打造10分钟快速响应服务圈,提升网格管理效能,一年来,网格员排查录入基层综合动态信息1300余条,调解矛盾68起,处理民生服务事件162起。
以倡导文明风尚为导向。东平村突出“美丽庭院”创建、“星级示范户评比”工作。组织文明家庭评选,开展党员示范户、星级文明户、清洁文明户、孝老爱亲户评选。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