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导师团”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2020年起,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人谢强带领团队实施“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在人才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和富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无私授艺,培育乡土人才
“导师团”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邱春林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季益顺,轻工“大国工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谢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华健、徐元明,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鲍玉梅和钱江涵博士8人组成,下设由20多名技艺名手组成的助教“讲师团”,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有成,还能各展所长,将最精粹的知识无私分享给学员。
项目主创团队一方面开辟了“公益讲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紫砂文化、美学原理、技法解析等方面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设立“卓越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学员们的特长与需求,分类分群开展小班制进行技能培训。在技艺实践过程中,导师与讲师相互配合,通过解析器型、制作演示、现场指导等方式点拨学员的制作技艺并评阅成品。
半年来,该项目现场培训5084人次,线上参与人数达53万,学员们的技能进步十分明显,成果丰硕。学员蒋菊芳是洋渚村的紫砂村民,她在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高岭杯”第六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第一名佳绩!蒋菊芳作为学员代表在“第二期学员班开班仪式”上发言时表示:“导师团的老师们让我对紫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对紫砂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衷心祝愿导师团项目深入更多乡村,越办越好。
守正创新,弘扬红色艺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导师团”广泛发动乡村紫砂艺人积极开展“陶润乡风·礼敬百年”专题创作活动,这是“导师团”项目开展创新实践的重要环节。
为了辅导村民们做好此次大型主题创作活动,导师团项目工作组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由专家、大师、教授、博士等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帮助村民确立总体设计思路,遴选上百个以党史为核心的红色主题,设计近百张图纸,一对一辅导乡村紫砂艺人们创作近200件原创紫砂艺术作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表达村民们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
这些红色艺术作品主题鲜明,造型独特,融精湛的紫砂传统技艺和饱满的爱国爱党热情于一体,展现了当代紫砂人的一颗颗向党红心。
比如,谢强的《百草祛疫》壶典出“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以名贵中草药材为表现形式,以人参、灵芝、当归等草药的根、茎、叶、花、果等包裹成壶,搭配人参杯、灵芝杯,并篆刻铭文以明草木药性。这把壶赞美了远古神农氏“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讴歌了当代抗疫英雄“勇于担当”的时代风范,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
比如,钱江涵设计、孙长书制作的《战地黄花》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作《采桑子·重阳》为灵感源泉,以文入壶,以壶解诗,用雕塑、铺砂等手法生动再现了黄菊盛开、江天辽阔的壮丽秋色,用毛体诗文陶刻抒发了“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革命豪情与乐观主义精神。
富民增收,坚守公益初心
前不久,导师团项目组刚刚又出资数十万元装修了第二间实训教室供村民技能实践课使用。实训室中不仅有先进的电脑设备,高品质的泥凳、套缸等,墙上还悬挂着鲜红的横幅——“传承非遗 薪火相传 振兴乡村 陶润乡风”。谢强多次强调,无论项目办多久、走多远、取得多大的成绩,核心团队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坚守“传承非遗文化,振兴乡村经济”的初心。
为了给紫砂爱好者和普通大众提供全面、专业、科学的紫砂知识讲解,谢强与钱江涵联合编导了原创紫砂文化科普动画——《陶陶说陶》,用生动活泼的卡通动画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紫砂知识,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推动紫砂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团队运行“宜兴陶非遗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这两个官方平台,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编辑与处理,整合知识要点,让紫砂非遗教学、展示和表演能够深入民间,邀请民众一同了解、学习、欣赏非遗类的知识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非遗紫砂文化的广泛传播。目前,官方账号的微信推文阅读量已超5万余次,视频号阅读量超50万次。
当下,直播营销十分火爆,互联网销售模式的兴起对传统实体紫砂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紫砂村民们大多习惯于“个体自产自销”的单一经营模式,面对巨变,许多村民感到转型艰难的迷茫和无力感。针对这一情况,“导师团”项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与抖音等电商平台洽谈合作,筹备组建线上销售平台,加大对紫砂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帮助村民们把握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打开产品销路,切实增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