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南京溧水:深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
2019年12月,南京市溧水区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范围。两年来,溧水区按照城乡融合、群众幸福的“美景图”要求,着力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5个方面进行探索示范,努力借改革创新之力,推动全区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先行先试 打造样板
溧水区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省级试点单位。为确保入市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溧水区创造性地出台了入市管理办法、收益调节金征收和管理办法、收益管理办法、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四项改革政策。去年,溧水区启动了全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32个行政村,其中17个村庄规划已批复实施,为土地入市提供了先决条件和科学依据。近日,洪蓝街道傅家边首宗试点地块完成入市交易,签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明确了农民的股权收益分配方案,为后续入市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位于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国家农高区是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园区以绿色智慧农业为主题,以生物农业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溧水区以南京国家农高区为试验改革先行区,率先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激励机制。去年,南京国家农高区完成企业类技术合同登记120份,交易额6.77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68%。今年3月,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现代农业分中心在南京国家农高区正式挂牌,围绕产业创新和行业需求,积极开展专业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协同发展 助农增收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溧水区根据各镇街板块特色,推进全区24个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形成了郭兴庄园、红色李巷、梦华苑等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去年,溧水区共梳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典型项目12个,总投资30.34亿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和案例。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推进。溧水区积极发展多元化生态产业,建成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傅家边现代农业园等成片景区,旅游收入逐年上升。近年来,溧水精心打造了全省首个区县级农产品公用品牌“无想田园”,成功将各类优质农产品入驻多地交通服务区以及苏果超市、苏宁易购等线上、线下平台。去年,“无想田园”系列农产品实现销售额12.69亿元,其中线上销售额达4.7亿元。
农民持续增收试验措施扎实有效。溧水区不断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路径,推进村社分账全域试点工作,全区94个村(社区)与所在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分开报账和记账,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溧水区分类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扶持创业1000余人,新增就业约2.5万人,并通过富民创业担保、金陵惠农贷等缓解各类经营主体资金短缺问题。
当前,溧水区正按照全域部署、顶层设计、聚焦重点和探索先行的思路扎实推进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着力破解土地入市“保障难”、科技入乡“扎根难”、生态核算“标准难”、金融支持“落地难”等现实问题,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共享“康养院子”、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方面,研究和总结推进过程中典型的做法、闯出的路子,努力为推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作出溧水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