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村民小组长 发挥自治善治大作用
村民小组是连接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纽带,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南通市海门区积极探索基层自治的创新路径,发挥村民小组作用,推进村民小组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实践中,以村民小组为抓手,扮演好基层自治的六个角色,引导村民参与自治,全力打造积极参与、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一是共商共议,当好村民自治的“议事厅”
村民小组组建议事会,由村民小组长担任议事会长,村民推荐或选举产生议事会成员,对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开展议事协商,将“四议两公开”、党群议事“半月谈”等议事载体嵌入村民小组,引导村民参与民主决策,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村民小组议事会在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党小组监督和村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议事会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村民小组自治碎片化现象,形成合力,搭建起村民小组共商共享共治的良好平台。常乐镇官公河村村民通过议事厅对大事小事进行民主商议,实现民主决策的同时,提高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村民关系更加和谐。
二是公开透明,当好乡村建设的“监督员”
在村级层面建立理事会,对村公共事务开展协商议事,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议事会由于村民小组议事长的直接参与,提高了村民小组自治层面和话语程度,形成了村、组自治良性互动局面。理事会明确首要工作是让村民受益,做到重点项目重要事项要实时跟进,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经过几年的实践,村民小组议事会在改变村容村貌,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倡导文明新风,遵守村规民约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是党建引领,当好党和群众的“传声筒”
在全区8031个村民小组中建立党小组,通过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治理末梢环节,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中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基层党组织有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动力。在海门区村民小组自治工作成效较为突出的四甲镇,镇党委书记冯斌深有感触:党小组引领村民小组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村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得更透彻,同党和政府的心更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促使海门乡村的美丽画卷愈加浓墨重彩。
四是深入走访,当好矛盾调解的“老娘舅”
村民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排查得早、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打造“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村民小组长队伍。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覆盖农村社区、人地情况熟悉的优势,借助智能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把村民小组打造成发现风险、排除隐患、保障稳定、促进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和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把集中与经常排查调处结合起来,实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实现治理“零距离”,问题“零扩张”。余东镇新河村37组村民小组长张霞走访获悉该组部分群众因对国家电网建设项目征地搬迁不满扬言越级上访后,第一时间了解稳控并上报村、镇,镇、村得以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会商并完善搬迁政策,与村民及时进行座谈沟通、政策解释,政府的迅速回应最终取得了这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上下联动,当好平安稳定的“守护员”
村民小组长是连接村党组织、村委会与村民群众之间的天然纽带,常乐镇常胜村采取“老带新”模式,促进年轻的村民小组长迅速成长,发挥“领头羊”作用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同时,注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年轻化、专业化的村民小组长队伍。不断加强社区网格建设及时调整和巩固村民小组长与社区警务的联合,“一组一员、一组多群、联勤协作”的村民网格体系覆盖全镇各个角落,形成上下联动,让乡村治理由“政府独唱”变为“全社会合唱”。村民李某表示网格一体化的机制的完善,优化了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
六是真抓实干,当好农村群众的“服务员”
要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得有实干意识。古话说: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说的是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而实干的意义就是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实际成效的途径。村民小组长寓治理于服务,以服务优化治理,真正实现人在“组”中走,事在“网”中办,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网”,大大提高村民生活的便捷度。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全区村民小组长主动上门提供或协助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45.2万余人次。四甲镇合兴村2组村民小组长周磊走访中得知组员黄某有一份委托书协议需要居委会做见证,但黄某常年瘫痪,朱美萍考虑到黄某的特殊情况,向村委会汇报后决定上门进行现场办公,黄某的见证事宜得以迅速、便捷办妥。
南通市海门区以村民小组为建设重点,实现了农村基层自治能力的不断加强,将基层治理深入乡村治理的末端,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