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常州武进:“香泉”血脉中的东坡雅韵

来源: 时间:2021-06-15 点击数: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香泉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村名的由来颇有典故。相传,北宋年间,号东坡居士的苏轼游江南途经滆湖,因避风而上岸,恰好来到香泉村,此时的苏轼已是口渴万分,看到近处亭下有一口古井,便打水解渴,泉水香甜让苏轼连连称奇,题下了“香泉”二字,香泉村便因此得名。

“香泉村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们便以此为核心,突出东坡雅韵,着力将历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以此营造更加宜居的乡村环境。”香泉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泉介绍。

香泉村在2018年启动改造,最先还原的便是“东坡雅韵”,苏东坡的诗词便刻在石板上,铺设出了一条百米长的“东坡文化路”。“让孩子们在石板路上踱步,低头还能记诵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生活在我们村,幸福感满满。”村民许女士笑着说。

晚霞中,芦苇在滆湖中迎风飘舞;夕阳下,村民在孟津河岸闲庭信步。不仅是路面上“凿”出文化,香泉村还在防洪堤上进行了彩绘,将各种东坡相关的典故画上墙面,与地面的诗词交相辉映,同时,依托东坡从孟津河上岸的传说,借助孟津河流经香泉的特点,村里对沟通孟津河、与滆湖的2公里大墩浜进行了疏浚,在保证水系畅通的前提下,种植睡莲、放养小鱼,水韵之地的特色得到彰显。孟津河水面上的便道修筑也让村民方便河边赏景,初夏柳垂花开,香泉村更成了周边地区市民放飞心情之地。

从2019年开始,香泉村整合闲散地块、清理黑臭河道,还结合东坡传说打造一系列文化“印记”,以此串起村内建设的美景,并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村规民约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周边地区市民乡村游的打卡之地。“文化之旅”为香泉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之水”。结合村里牛郎庙的美丽传说、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今年香泉村开始了新的规划:引木船入河,再现东坡登岸故事成了新的主题;寻找东坡在香泉的点点滴滴,浓缩成各个布点。

这份绿来自湟里镇科学谋划绿色发展新模式,以建设美丽宜居村为导向,科学制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实现“产业强、环境美、乡风好、生态优”的总体目标。

宽敞道路,串联乡村;田间地头,孕育希望;黛瓦白墙,韵味无穷。如今的湟里,走进一处村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炊烟袅袅,乡愁无限。湟里镇党委书记朱军华表示,将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富百姓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发展新路。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