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逐梦田野 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有的上网直播卖农产品,也有的采用科学技术种植高附加值产品,他们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如今,可借鉴、可复制、能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武进模式”,正在常州武进田间地头全面铺开。
农产品“上网触电”成“网红”
“给大家看一下,这个果现在还挺大的,有一元硬币那么大,其他的都要摘掉……”6月3日下午,雪堰镇泛泛家的果园家庭农场内,农场主人章晓鹤正忙着用手机直播,向网友介绍自家果园。今年初才开通的抖音,已经积累了近3万粉丝。
2017年前,章晓鹤还是一名网店主,卖雪堰特产水蜜桃。为让自己的水蜜桃在一众网络产品中脱颖而出,章晓鹤在果品外包装上动起了脑筋。他特地请人设计了一款拉链式包装盒,不仅提升了外观档次,还获得了专利。去年,泛泛家的果园网络销售额超百万元。
网络销售,缺乏自主性,为从源头上把握水蜜桃的品质,2017年,章晓鹤承包了17亩土地,辗转国内外各式农业展销会“取经”,开始种植水蜜桃。
在果园内,一片“矮小”的桃树特别醒目。这是2019年章晓鹤赴日本充电学习时,从当地引进70多个品种,嫁接到本地的桃树上长成的。“希望通过五到六年时间,筛选出一到两个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章晓鹤说。
大学生夫妻“扎根”农村经营“甜蜜事业”
在距离泛泛家的果园不远处的守拙园家庭农场内,孔蕾和丈夫曹瑞雄正熟练操作各类农用机械,为桃树除草、疏果。
90后的孔蕾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丈夫曹瑞雄是中科院碳材料专业研究生。2018年,两人拿出30万元积蓄,流转了30亩桃园,开始了“农耕生活”。
“目前,全国农业面临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足、劳动人口老龄化、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但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未来农业现代化更大的机遇。”曹瑞雄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孔蕾正是看到了这些机遇,才决定进入了农业这个大环境。
2019年,武进区“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入选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2020年,出台《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武进区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方案及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的通知》,明确提出3年内,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制度体系、探索培育模式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武进经验。
试验以来,武进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组织、突出重点、精准培育”的原则,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前,全区已有49名种植大户、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各类农业人才成为第一批入库学员,孔蕾正是其中之一。
“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库,我们可以向老一辈桃农学到更多经验,也能学到更多现代化农业的新知识,比如科学种田、以草养田、机械化种植等。”孔蕾说。
“果三代”化身农业发展领路人
一大早,常州市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内,理事长谈剑波正组织合作社社员开展“阳光玫瑰”种植技术培训。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谈剑波积极投身于合作社的培训服务。
作为“第三代”果农,33岁的谈剑波闻着果香、吃着葡萄长大。上世纪80年代末,其祖父谈伯兴在洛阳带头流转土地种葡萄,开启了洛阳葡萄种植历史;其父谈一平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家,创办了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大学毕业后,谈剑波回乡打理果园。
刚进入果园,机械专业毕业的谈剑波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施行钢架结构、自主设计除雪装置。他引进的潮汐式灌溉法,与人工浇水相比可节水38.16%,节电27.95%。2018年,谈建波还开发了波塞冬决策系统,对大棚实时监测,采集土壤PH值、温度、绝对湿度等7大数据,让种植户坐在家中就可以实时监测棚内相关种植数据,有效提高了果品种植效率。
今年,为鼓励引导乡土特色人才、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优化人才资源管理,武进区制定出台了《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进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全区紧紧围绕水蜜桃、葡萄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并从第一批49名入库学员中,评定出常州市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谈剑波等5人为全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