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勾勒乡村振兴满园春色

来源: 时间:2021-07-09 点击数:

一望无垠的田野,错落有致的农舍,整齐划一的大棚,宽阔整洁的道路,还有洋溢着幸福的一张张笑脸……在江苏泰州广阔的乡村大地上,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泰州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稳底盘、补短板、提成色,加快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新路子,激活了一池春水,催开了满园春色。

科技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兴化市沙沟镇养殖户王金杰承包了120亩地。以前,他只种植水稻,收益有限。在农技人员建议和帮助下,他发展稻田养鱼,形成生态种养循环系统,收入翻了好几倍。

“我们通过科技示范,大力推进鱼蟹稻、虾蟹稻、虾藕等多品种综合种养,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泰州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积极推广稻麦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建设了一批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药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全市建成了4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全面推行“专家+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农技推广模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业稳产保供水平,泰州粮食综合亩产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绿优农产品比重全省领先,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3.7%,居全省首位。

多措并举摘掉贫困帽子

 

“穷则思变,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一户一策’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我们村彻底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靖江市马桥镇新市村党支部书记刘林说,受多因素制约,以前村内农业结构单一,2017年村集体收入仅有0.35万元。2018年,该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产品种植达到上千亩规模,村里出产的生态大米、草莓、水蜜桃、茄子、芋头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当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6万余元。

集体经济富裕了,新市村“两委”开始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通过政策兜底,为低收入农户改善生活条件。村民蔡士杰靠打零工谋生,还要供女儿读大学,家庭经济拮据。村里联合住建和卫健委等单位,为他家翻建新房,又推荐他到桃园、草莓园务工,有了稳定收入,父女俩过上了好日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泰州持续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政策倾斜力度,提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全要素支持,制定出台《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和职责清单》,鼓励和引导经济薄弱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大标准厂房建设、高效农业发展、闲置资产盘活、三产和农业综合服务业培育等项目开发力度,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60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对于低收入农户家庭,泰州各地通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援助、劳务需求对接等,促进自主创业、充分就业。

因地制宜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健康绿色的农家美食、风姿绰约的花海丛林、“陶渊明”式的悠然栖居、底蕴深厚的民俗风情……每逢节假日,带上家人,邀上好友,到城外宜居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待上几天,静享“诗和远方”,成了泰州市民休闲旅游的新时尚。

作为全省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首提地”,目前,泰州共有28个村获得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命名,总量位居全省第4,实现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市(区)全覆盖。

因地制宜,才能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泰州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彰显特色,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特色产业小镇和农业特色小镇。兴化市沙沟镇在做好古集镇、沙沟新区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同时,统筹推进风情旅游小镇和国家“最美渔村”打造,挖掘“渔文化”元素,形成“官庄映荷”“崔垛望月”“菩提新庄”“大美仲南”“红色光耀”“生态高桂”“水美兴龙”等一批魅力宜居乡村;海陵区城西街道麒麟社区以“吉乡麒麟湾 都市后花园”为主题,引入乡贤能人,先后建成香草湾、麒麟湾乐园等文旅项目,成为泰州近郊“网红地”;兴化市昌荣镇将破旧房屋拆下的砖瓦和各类坛坛罐罐统一收集起来,巧妙构思,变废为宝,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小游园,展现出田园牧歌景色……

补齐短板,促进乡村生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泰州全面推进“污水治理”全覆盖,“厕所革命”再提升,“垃圾分类”进农村,“河道治理”品质化,重点绘好“绿图画”,做好“水文章”,水绿交融、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在泰州大地铺陈开来,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