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农村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绘就一路好风景

来源: 时间:2021-07-09 点击数:

近年来,江苏盐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8条市域农村旅游公路主题线路,总里程1517公里,配套实施农村旅游公路服务驿站36个,旨在全市域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路景交融、各具特色、宜行宜游”的千里景观廊道。

高品质建设,打造“品牌特色路”

盐城市在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中,坚持“控制路幅、线型优化、道路绿化”建设标准,实现公路穿行农区、串联村庄、绕行镇区、直达景区;同时,坚持系统谋划,推动旅游公路多元融合,构建完备的城乡交通体系。此外,全市以县乡公路为主体,充分利用老路资源,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新建一批联络路、串联路和开发路,围绕个性化主题打造“一路一品牌”。

驿站建设方面,充分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一级驿站实现全要素服务,依托沿线4A级以上景区或乡村旅游重点镇,在旅游公路直线距离2公里范围内设置,配置加油站、游客服务中心、酒店餐饮等,具备“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功能;二级驿站依托沿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或重点景区,在旅游公路直线距离500米范围内设置,拥有综合服务中心和休憩空间;三级驿站结合沿线景观设置观景台和停车点,主要提供观景、短憩等服务。

标识系统建设方面,结合各美丽乡村旅游公路的主题定位,沿路设置信息标识、指路标识、位置标识和教育标识,展示沿途风貌、旅游资源、主题景观、服务设施等。

景观绿化建设方面,依托沿线生态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配套必要的绿化,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花则花,完成配套绿化提升672公里,打造节点小品59个,营造丰富多样的动态景观效果。

 

串线赋能,打造“旅游风景路”

为充分发挥集服务功能与景致观览于一体的公路驿站、停车观景平台作用,挖掘文化内涵,讲好人文故事,让“站”成为特色驿站,“路”彰显文化底蕴,“景”体现风俗民情,全市精心谋划交旅融合,采用借景、造景等方式,把旅游资源集聚、串联起来,贯通串联所有60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

东台巴斗村驿站依托村史馆、村休闲中心等建筑,进行艺术化提升改造,文蛤造型建筑外观,凸显海洋元素。海堤·春望驿站采意于“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海浪造型贯穿雕塑小品与建筑立面,自然生态、原始风貌。川水港闸驿站将屋顶转化为游人可上去的景观平台,景观建筑融为一体。盐都楼王万亩荷田、龙港菜花、希望田野、纵湖捕蟹等驿站采意于形,表现竹木元素,凸显简朴自然。

东台条子泥、大丰荷兰花海、中华麋鹿园等驿站,依托景区景点,实现旅游打卡、驿站休憩等功能叠加。

盐都区依托驿站,开发“游船采莲”“趣味钓蟹”等互动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亲水、戏水”的水乡乐趣。

建湖县结合九龙口驿站等节点布局,统筹推进淮剧小镇、渔樵耕读、温泉度假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放大乡村旅游公路带动示范效应。

射阳县规划设计渔港驿站、湿地驿站、海滨驿站、日月岛驿站等各类风格驿站,串联沿线景点景区,提供餐饮、停车、观光等多种服务及体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

通过三年美丽乡村公路建设,盐城“游短旅长”短板得以有效改善,生态旅游优势得以有效释放,也让“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等五条品牌线路串珠成链、聚沙成塔、握指成拳。

 

推动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路”

截至目前,建成后的旅游公路涉及全市82个镇、535个村、227万人口,给游客带来了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和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也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全市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32个。

据了解,盐城以“农村公路+旅游”融合发展为主抓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在现代农业采摘体验区设立休闲驿站和体验步道,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乡村餐饮、民宿等娱乐项目,培育乡村自驾游基地、创意民宿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开发秸秆画等生态农产品成为特色旅游商品,有效促进全市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接待游客3293万人次,综合收入17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0元,增长6.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2.2个百分点,乡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