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施河镇:产业共建 全民共享 打造“乡村新都市”
提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教具之乡”的称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施河的教具产业粗具规模,逐渐在全国产生影响。如今,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中,施河镇构建了产业融合、多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富民强镇之路。
从施河制造到施河”智“造
上世纪90年代,施河教具产业的第一代创业者,把办厂当成一辈子的事情去做,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本世纪初,施河教具从最初的三角板、直尺等简单教具,升级到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高端教育装备。
伴随着新一代施河人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他们加入父辈们的创业队伍中,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科技。校园智能化设备、校园网络系统、数字化实验室、电子出版物……施河教育装备产业正向着智慧化、智能化不断延伸。
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玉叶介绍,现在镇区企业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费用不少于3亿元,累计申请专利1000多项,拥有10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施河教体装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成为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包括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锐技术、希沃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教学具研究机构、生产制造商,纷纷入驻施河智教乐享小镇创业创新空间,成为合作伙伴。
从“田头”到“筷头”三产融合
乡间的田野上,处处充满生机。在施河镇一二三产创新融合示范园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里,从普通的大棚到高标准的玻璃大棚,布满田间。
施河镇地处偏僻,既无交通区位优势,也无独特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农业并没有给施河人带来太多的收入。但如今,大棚内新品的辣椒、甘蓝、西葫芦……破土而出,长势良好,将在普通农户的田间地头推广种植;另一边大棚,正在进行立体栽培技术改造,不久这种新型的栽培技术,也将会大力推广。
施河镇以本土企业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规划了22平方公里的一二三产创新融合示范园,采用“公司+组织(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模式,打造稻米蔬菜种植基地;采取“政府(园区)+企业+配套工程”模式,引进粮食肉类仓储、稻米加工、食品包装、智能化厨具等项目;采取“政府(园区)+企业+农户+社会资本”运营模式,融入民俗体验、农事体验、颐养休旅等元素,建设美丽乡村的乐享区。2020年产值突破3亿元,截至目前共有24个项目实现了29个村居全覆盖,村企联建率达到100%。
民富镇强生态宜居
4年前,56岁的鲁元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镇里,和妻子一起在江苏盛达教学装备有限公司上班。“她在食堂,我开叉车,两个人一个月七八千,比在外面强。”闲暇时,他们就在家门口散步、健身。体育文化公园、健康休闲游园、健身步道一应俱全,还配备了划船机、云中漫步、推揉器等智能化健身器材。
施河镇的学校,优先配置最先进的教体装备,施河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市级优质幼儿园、新安小学合作办学,整合提升小镇教育资源。镇里拥有二级综合医院,村民们就近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围绕打造“最美风光带”目标,沿348省道建设淮安南部“最美十公里”景观走廊。同时,施河镇标准化商住小区拔地而起,目前正在开工建设具有江淮民居建筑风格的鲁成社区,今年将有650户农民住进生态环境美、配套设施优的美丽新家园……
谈及未来,施河人说要打造出一个比城市更温暖、比乡村更现代的“乡村新都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他们说靠的就是8个字——产业共建、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