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常州东南村:一个让人流连的“醉美”乡村
常州市东南村,位于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方向。近年来,东南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发展机遇,以绿色发展为方向、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稻米特色产业、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动富民增收,让一个曾经环境差、基础弱、收入低的贫困村,转变为稻花飘香、景美人和、远近闻名的“醉美东南”村。
坚守生态发展,打造稻米特色产业
东南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集镇中心,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破旧,工业几乎为零,长期以来以传统小农种植为主,集体和村民增收缺乏路径,截至2003年还是新北区的区级贫困村。
面对发展困局,面对周边乡村招商引企的发展热潮,怎样才能闯出一条适合东南村的可持续、致富发展的路子,是村党总支书记兰红娟一班人一直在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们一起外出学习调研、借鉴成功经验,立足村情实际,形成了坚守生态发展、做好稻田文章、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
发展方向确立后,东南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党员骨干的示范引领下,全村仅用2个月时间就流转了650户近2000亩土地,彻底改变农民一家一户式的零星种植方式,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整修机耕道、改良土壤质地,综合整治田、水、路、林,建成了2000多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优质农田。随着道路、景观的配套建设,村域呈现出郊野稻田公园形态。
为拉长稻米产业链、延伸稻米价值链,提升生态稻米的市场竞争力,村里组建了稻米合作社,建成了集农资、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合作社基地。
——以精品意识,引种金陵香粳等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机插秧时不伤根的先进钵苗法育秧技术,提高秧苗成活率和稻米产量。
——以生态意识,坚持古法种植水稻,推广秸秆还田、稻肥轮作、稻鸭共作等生态循环栽培模式,采用有机肥、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农药、香根草等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无农药无化肥污染。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东南村生态环境有了整体改善,重现昔日春耕时白鹭跟随翻土机啄小虫,夏季里蛙鸣鱼翔水底的田园景象。
——以品牌意识,潜心培育“夏墅”牌稻米,严格实施标准化种植、生产、加工规程,确保稻米的品质、品牌。目前,全村有1500亩水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00亩水稻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夏墅”牌软米被评为“省名优产品”,留住了人们舌尖上的稻米“香”。
围绕生态宜居,建设美丽田园乡村
东南村按照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要求,发挥自身田园生态、稻米产业优势,着眼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宜居,多维度立体谋划乡村建设。邀请规划设计单位对东南村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根据乡村的生产生活空间形态基底,把村域划分为稻米产业示范区、蔬香春色体验区、稻田公园区、民宿休闲区、特色蔬果采摘区等五个功能区,对村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
——在稻米产业示范区,修建木栈道,高低起伏的栈道,让行人在稻田阡陌之间,饱览诗意田园风光。
——在蔬香春色体验区,对水岸植物进行梳理,对村民日常清洗平台予以统一,打造景观与功能兼具的平台。
——在稻田公园区,对原生植被进行保留,对河岸岸线进行整理,设置水车设施,布置青蛙、稻草人等乡村动物小品,供村民休闲、游客体验玩耍。
——在形象展示区,利用七彩水稻种植出孔雀图案,展现乡村腾飞愿景。
——在特色蔬果采摘区,引进“常思源”生态特色果蔬采摘,打造“爷爷家的老瓦”“小农夫的院子”等观光精品项目。
2018年,东南大薛家、韩村两个村庄均入选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田园乡村正脱颖而出,成为新时期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推动生态富民,拥抱幸福美好未来
近年来,东南村围绕稻米生态特色产业,积极推进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优质有机稻米为主,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民宿休闲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让东南村成为离生态更近、距“醉美”不远的幸福村。
——积极推进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合作社拥有3800多平米基地、45台(套)各类一流农机具,成为国家级诚信示范经营企业。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采用“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分配模式,每年拿到不低于1000元/亩的保底收入。
——积极推进“村委+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旅游公司、学校等合作,重点推出“搬秧体验”“水稻收割体验”“卡通饭团制作”等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
——积极培育新型乡村经营主体,围绕“稻”文化,收储了1400多平方米的农民闲置房屋,引进文创公司,推出“东南小院”“稻田理想”等精品民宿,组团发展乡村民宿。引导新型农民,自主开发纯天然紫云英蜂蜜、米酒、果酒等新型系列农产品,建设精品瓜果采摘园和无土草莓园等特色农业项目,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19年,东南村水果采摘、东南小院民宿以及有机稻米销售年收入3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50万元,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