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太仓双凤:何以庆丰 寻觅乡愁

来源: 时间:2021-08-05 点击数: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双凤镇庆丰村位于双凤东部,村域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9479亩。近年来,庆丰村依托农业产业优势,以产业融合推进“富裕庆丰”、四治同步打造“和谐庆丰”、党建引领描绘“红色庆丰”,以多元模式探索一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目前,庆丰村已获得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太仓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太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实现“产业裂变” 农业产业现代化

庆丰村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的稻麦精品片区,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以现代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育秧大棚2万平方米,办公及农机用房3500平方米,投入780万元建成1300平方烘干房、12套烘干设备、晒场4500平方米的烘干中心、大米加工及保鲜库存房等设施。截至目前,共完成水稻播种面积6600亩,其中机插秧面积3200亩,机直播1500亩。二是培养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成立凤湖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洋马自走式喷雾机、久保田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侧身施肥机等设备,使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核心区引进南粳46优质原种水稻种植,通过改善种植方式、培育优良品种、打造农机能手,推动稻麦优质良种实验基地、粮食规模高效示范基地、农机队伍建设领航基地三个基地建设,打牢产业基础。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一产“接二连三”。以育秧基地、稻米深加工中心两点一线为基准,打造一个集果蔬采摘、农耕文化展示、休闲农场为一体的微生态农庄,推出“乡村最美稻田画、阿拉共享小菜园”等农旅项目,围绕“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这一主题,结合产业发展推行农旅文化,使农业功能从单纯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实现“绿色崛起” 农村环境景区化

立足村庄实际,深挖特色优势,坚持“一村一品”“一点一景”的工作思路,抓点连线,全力打造美丽乡村亮点群。一是小散乱污做“减法”。庆丰村以“263、331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对出租房、三合一场所进行合规化改造;对“九小场所”及小微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清退腾空散乱污小作坊、整治小化工企业、拆除一户两宅历史遗留户。通过国土空间全域整治,盘活低效闲置土地,促进农村健康发展。二是美丽乡村做“加法”。着力推进特色康居点建设,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小游园等内容,串点成线打造美丽乡村。目前,该村已建成12个特色康居点,设有孝、勤、廉、法等主题公园,特色小菜园,健康步道,形成一点一景,四季有影生动画面。三是人居环境做“乘法”。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该村16个点位巩固原有整治成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点上突破,以齐抓共管的方式,激励农户自觉养成习惯,探索长效管理模式,减少重复劳动成本。2020年8个点位进入红榜,3次获评红榜行政村。建设生态美丽河湖8条,实现河道“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落实河长制。实施全村域垃圾分类,对农户生活垃圾开展清运,擦亮庆丰生态底色。

实现“文化复苏”农村生活品质化

全力提升乡村文明生活新风尚,积极开展以文化人、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活动,提升村民素质,培育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加强文明实践、崇尚“以文化人”。通过党日活动、红色讲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遍基层党员群众,根植民心;通过“板凳夜话”拉家长学理论谈风俗;通过初心智慧学堂、道德讲堂、凤湖农机维修实践点开展插花、摄影、健康、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农业农机等各类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二是加强道德教育、涵养“庆丰温度”。依托公德评议团队伍,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人居环境星级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通过他们亮出身边典型,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引导其他群众,以德润心,感化心灵,提高村民道德素养。三是强化文化传承、守护“乡村根脉”。借助农家书屋、文化大舞台、富华农场等平台,开展亲子阅读、戏剧演出、系列手工农耕(插秧、割稻)传承等活动,引导村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建青穗志愿者队伍、评议团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文明创建、扶贫帮困、家风传承等志愿活动,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助推文化生活建设。

如今,伴随着新时代的号角,一首磅礴有力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在庆丰村激扬响起,在砥砺奋进中,一幅产业兴、生态好、村容净、乡风淳、生活美的新图景愈加清晰明朗。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