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推进校地合作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青砖白墙、飞檐翘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栋栋别具特色的建筑与周边山水相互辉映。7月17日,在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高岗村,“清华大学-高淳”校地合作乡村振兴实践展示暨高岗村开村仪式举行。双方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引入智力支撑、人才支持、资金力量,探索“校园+田园”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高岗经验、贡献高淳力量。
小村庄结缘大学府
高岗村村域面积约520亩,户籍人口39户、138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快速壮大,村庄空心化、农地农房闲置的情况在高岗村比较突出。201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生韩芳给高淳区长信箱写的一封信,为小村庄和大学府搭起了桥梁。同年7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织“乡村振兴实践支队”赴漆桥街道开展现场调研。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这支队伍进一步了解了高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2018年12月,双方正式签署“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共建协议”,在高岗村建设江苏省首家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工程建设于2019年8月启动,同年10月清华大学的学生便完成设计方案,并参与到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高岗村以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村为目标,结合清华园环境,打造既有清华元素又富有高岗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环境。以“高岗耕象”和“清华读意”为主题的耕读公社项目,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聚力校地融合,打造“高清”空间。双方充分发挥挖掘高岗村肌理清晰、水网环绕的地形优势,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源,形成“校园+田园”的叠加效应。在经过详细研究和前期规划后,将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和住宅空间融合打造,构建雨花园(花卉观赏区)、熙春园(农耕体验区)等六大功能区为一体的“一村六园”新界面;嵌入大学元素,重点塑造水木清溪、耕读之门、荷塘月色等九个重要景观节点,通过“一环一轴”两条主路,串联村庄文创社、省耕别馆、水木学馆等“一社四馆”,形成兼具美丽乡村与大学气息的“高岗·清华村”。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规划建设“两基地、两中心”,即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农耕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实现开发建设到运营管理一体化、全流程服务。
聚力农学联动,释放“美丽红利”。以“产业+改革”为抓手,全面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分类施策塑造“自然美”,高岗村周边有漆桥老街、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国际慢城等重点旅游资源,通过实施改田成景、改水成景、改地成景行动,对村庄周边200亩耕地根据地形结构特征,分类种植水稻、花卉、蔬菜等6大类13个品种作物,丰富村庄“自然美”。盘活资源打造“产业美”,高岗村因地制宜开展闲置农房收储租赁,总计盘活租赁20栋、2966平方米闲置农房以及17.3亩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形式多样的乡村业态,逐步形成集产业策划、生态餐厅、文创开发、高端民宿于一体的“整村打造产业发展”新局面。农旅融合推动“发展美”,以耕为本、以读为核,发展特色田园教育产业,打造集耕养、教育、文创、游乐、食宿五位一体的耕读公社项目,尤其是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农地、入股开展合作经营、就地就业创业等途径,推动更多村民成为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农民”。三年来,高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聚力耕读互促,增强振兴动力。高岗村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通过乡村振兴工作站,让当地群众近距离感受清华大学的学风,带动村风民风大转变,构建“共建共治+乡风文明”两新互动格局。依托清华大学的文化资源,积极搭建产业融合、产教融合平台,让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等开展驻点实践,在非实践期间则提供远程教育、咨询等服务,切实推动实践成果落地。目前,来自10余所国内外高校、超过1000人次的学生已在高岗村开展20余批次实践活动,形成超过5万字的实践成果。以“网格+网络+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为方向,推行“一张网格管治理”,设立综合治理办公室,制定村规民约,促进执法、管理、服务“一网运行”。此外,围绕融合促共享,深入挖掘“跳五猖”“蚌仙舞”等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举办“状元讲坛”等活动,为形成新型人居模式、推动农村资源开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高淳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小茅山脚、大仁凹、高岗村等13个村成功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其中,陇上村、高岗村还被授予“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下一步,高淳区将依托高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断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化乡村治理,打造乡村振兴的“高淳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