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无锡滨湖和平社区:乡村旅游促发展 共同富裕促和谐

来源: 时间:2021-08-20 点击数:

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和平社区地处马山西半山,占地面积约3.57平方公里,周围群山起伏,峰峦环抱,是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独具生态风光、人文底蕴、休闲魅力的自然村落。2013年以来,社区充分挖掘乡村山水田林湖草等全域生态资源优势,逐步确立了以发展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研学拓展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田园美丽乡村的总体定位,着力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民风淳朴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旅游示范点。

 

壮大集体经济,当好主心骨

社区紧紧围绕市委“五园五区六带”建设目标,立足自身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实际,建设特色田园美丽乡村。以牛塘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例,社区明确了“活化文化遗产,重叙牛塘往事”的理念定位,围绕“五点、三线、三面”实施全域联动发展,使山水田园风光得到进一步塑造,打造沿河、沿山、沿湖美丽生态走廊。

社区始终以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有效管好村级集体资金。其中,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现有固定存款7000万元,通过银行利率比价方式确保资金收益最大化,每年度现金利息股息分红达180万,稳中有增。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到和平享受宁静成为了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选择。社区看准时机,引入社会第三方资本建成了天和庄园、万和农乐园等一批项目;整合原冷却器厂老厂房资源,引入无锡交通产业集团交通旅游发展公司建成了远望学生教育营地;精心打造了占地100余亩的四季采摘园,种植了桑葚、杨梅、桔子、草莓、翠冠梨等果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乡村旅游集市效应,为村集体和居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聚焦特色产业,当好“服务员”

社区辖区内管理的慕湾果园、万和农乐园、天和庄园等农庄通过不断提档升级,完善了接待设施和游乐项目,丰富拓展体验项目,2020年底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和集市效应。随着和平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直接经济收入超1300多万,户均农业和服务业直接收入近3万余元。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进一步激发了居民致富增收的热情和信心。

近年来,社区积极鼓励农民利用闲置房屋改造乡村民宿,发展“民宿经济”。自2016年和平首家“长留幸福居”民宿开始营业以来,社区的民宿业有了跨越式发展,至2020年12月开业已达38家,房间近350间,总投资5000多万,呈现出以“青螺居”“和平小筑”为首的网红民宿以及“半亩方塘”“凡意山居”等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民宿。据统计,和平精品民宿平均入住率在30%左右,年总收入可达500万元,旅游业带动农副产品增收3000元/户。

 
 

挖掘民俗文化,守护共同记忆

社区注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通过两名非遗传承人带领居民把太平龙、荡湖船、马灯舞、花轿迎亲等9个省市级的文化非遗传统节目与游客参与体验紧密结合,相关节目全部由居民进行传承和展示(演出),成为和平乡村文化旅游的一大新亮点。2016年元宵节由社区主办的“浓浓年味闹元宵活动”,100位中外家庭共同参与体验而大获成功,被央视新闻频道等诸多媒体竞相报道。

 

坚持为民惠民,当好“保障员”

社区始终注重发挥社会保障机制的普惠和兜底作用,以提标扩面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目前社区,养老、医保参保率达到99.8%。老年社员、退休人员已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和政府保养体系,失业人员已参加社区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借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再就业。

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四季采摘园、牛塘、北边、雁门等多个停车场,完成垃圾收集中转站乡村化改造,提高环山西路(和平段)及北边自然村路灯亮灯率,逐年落实修建杨梅山路,家家户户接通了管道天然气。新竣工1200米乡村游步道(慢行道)工程,完善旅游指示标志牌布点。完成控源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实现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

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社区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居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措施。搭建了“和美”乡贤理事会和“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邀请社区民意代表、“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共同协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民办实事等事项,为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稳定的支持力量,促进和平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积极践行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和平社区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继续展现和平担当、体现和平作为、作出和平贡献!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