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南通东社镇:三步工作法奏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强音
近年来,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6.4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62.5%。这有效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助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干部下沉,让工作更扎实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东社镇不断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由镇村年轻同志成立攻坚小组,明确责任划分,以“标准高、质量优、群众满意”的要求来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从项目设计到施工现场至农户家中,镇村干部身影无处不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那么多条路都修了,怎么我家门口那么一条小路就不能修一下?”东社镇滥港桥村十三组村民老张到村反应,要求把自家门前的砂石路给修成水泥路。攻坚组成员、滥港桥村第一书记瞿晓朦到现场了解情况后,立即解释“老张,我们所有的施工内容都是经过批复的,不能随便调整的啊,而且我也看了,你说的这条路,是你家的进户路,放在项目里,不符合规定,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出个成本费,在施工结束后,我们让施工单位给你浇上?”老张听后说“好啊,这路一修,我们进出就方便多了。”截至目前,攻坚组已协调处理矛盾23起,政策解释15次,促进154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提前谋划,让行动更迅速
工程建设,质量第一,进度为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施工前的调查、研判就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今后工程好不好施工、施工顺不顺利、施工效果好不好的问题。自2016年南通市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东社镇抢抓机遇,搭上农田建设的“快车”,但初涉该领域,在项目施工时问题颇多,影响工程进度。
2019年10月,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峰期。但田中间的一根根电线杆,却让施工队犯了难。 电线杆不移,推土机无法进场施工,这就意味着必定会影响工期,而迁移这些杆线,必须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单位来组织实施,得知这一情况后,分管农业的张启国副镇长向镇主要领导汇报,随即召开协调会议,专门讨论项目区内杆线迁移的问题,经过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不到四天时间,项目区内的杆线全部迁移完毕,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截至目前,项目区内共改造水管10965米,迁移各类杆线31根。
惠民助民,让群众更满意
“我今年74岁,家里有不到3亩地,孩子们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家里就我和老太婆两个人,每到农忙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累得够呛,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去年村里建了高标准农田,现在村里的路比比直,我们出行都方便了,我的田也都租出去了,每亩地租金有800元,我空的时候还能去田里干干活,白天去,晚上回,一百多就拿到手了,现在生活只叫一个好。”香台村村民曹大爷笑着说道。
所有工作的中心和重点都是为了服务群众。项目建成后,我们既要比,也要看,在全区范围内我们要争先创优,在本镇范围内,要脚踏实地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严把质量关,项目建得再好,群众不满意,终究是徒劳。近年来,东社镇在项目竣工验收后,都会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满意度问卷调查。2020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共发放问卷1417份,其中满意份数1327,占比93.6%。
未来5年,通州区东社镇将对全镇范围内土地进行先流转再规划再平整,逐步淘汰低产出、高耗能大棚,从而实现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绿色化、循环化、产业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