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推进农房改善 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将农房改善作为系统工程谋划推进,目前,已竣工交付农房项目24个,在建项目16个,计划年底竣工交付14个,明年竣工交付2个。通过农房改善,淮安区乡村面貌显著变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重要经验。
注重高标准定位,发挥农房引领作用
农房改善,不能就农房建农房,淮安区更是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工程进行集成性战略布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233国道“脊梁骨”、348省道“金丝带”两条主轴,精心编排了40个项目,形成“两带三圈”格局。三年来,引导约1.2万户群众向镇区及规划发展村庄集中,通过做强产业支撑,增强功能配套等举措,促进了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通过8个省市示范项目和7个省市特色田园乡村的精心打造,推动钦工、车桥、施河等重点镇、特色镇更好发挥区域增长极作用。“两带三圈”成了农房改善的观摩带,乡村振兴的产业带,共同富裕的示范带。
注重资源整合,提升项目建设速度
在今年项目实施过程中,淮安区优先选择去年项目建设中实力强、干劲足、工程质量好、性价比高的施工队伍,在严控建设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质量和进度的双保障。在区镇两级项目工作专班的基础上,构建“1+2+14”的组织架构。由区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长,下设一个问题协调组、两个驻点督查组,14个现场指挥部由镇街书记挂帅。严格落实集中调度过堂、每周综合评比、定期拉练观摩等9项具体推进机制,紧盯人员配备、材料供应、质量把控等关键环节,全速推进项目建设。
注重后续治理,提升社区管理质效
淮安区初步探索出“集体领办、干群参与、有偿服务、共同管理”的社区治理模式,目前竣工的24个项目均已组建物管队伍,开展常态化社区管护。为了建强党群服务阵地,该区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用房装修,目前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面投入使用,开展党员教育、事务办理、精神文化、社区治理等服务。以农房改善为牵引,淮安区实施“一改善四整治”行动,统筹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围绕拆、清、新、绿,全面开展美丽农村路、生态河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集镇改造提升等工作,乡村面貌大为改观。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态长廊、绿色走廊正在串线连片,加快形成农房项目的观摩带、乡村振兴的展示带。
注重产业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围绕农房改善项目,淮安区加快实施苏嘴小西瓜等33个新增产业项目,实现社区周边都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促进强村富民。农房改善也有效促进了车桥羽绒产业园、苏嘴省级农业产业园、平桥上河作业港等项目区的群众搬迁,促进了规模以上产业的发展。该区大力推广三庄村“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张兴社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让更多的美丽乡村拥有“美丽经济”。目前三庄村稻虾稻蟹共作1500亩,芡实种植600亩,村集体年收入增至90万元。张兴社区在培育壮大创业园的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旅产业,预计村集体年收入200万元。淮安区发挥示范项目和特色田园乡村的独特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全力将张兴社区、博里画苑、卢滩社区等项目打造成乡村旅游的新地标。由楚韵文旅公司牵头,积极推出亲子游、红色游、赶集游、水乡游、画苑游等多种形式的国庆乡村田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