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三大融合”交出法治乡村建设“国字头”成绩单

来源: 时间:2021-10-20 点击数: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培育法律明白人,探索网格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法治乡村建设机制健全、基层管理服务便捷高效”的善治之路,打造了法治乡村建设“常乐模式”,构筑了乡村治理新格局。近日,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公示,常乐镇成为南通市唯一上榜乡镇。

融合党建,筑强法治乡村红色堡垒

实现法治乡村建设,关键在于党组织“领头雁”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常乐镇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筑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基层红色堡垒,积极推动支部网格与治理网格“并网融合”,形成了“村级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依托该体系,提档升级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覆盖全镇89个网格的100个党建小场心。 党建小场心全部设置在各村居综治网格内有威望、有号召力的党员村民家门口。依托小场心,网格内党员、干部零距离深入基层传党情、察民意、调纠纷、办实事。玉竹村老党员、退休老书记张鼎康,作为党建小场心管理员,他发挥自身专长,负责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事调解工作。近期村工业园区征地拆迁,涉及到经济补偿、安置等一系列事务,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矛盾,张鼎康充分借力党建小场心阵地作用,及时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将矛盾遏制在萌芽之中,为常乐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了“场心”之力。今年开始创新建立“宅上党小组”,进一步将红色阵地下沉至群众身边,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通沟通群众、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融合法律明白人,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力量

海门区常乐镇因地制宜,在各村开展了培养一个网格一名法律明白人活动,依托常乐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工作室,从镇上选取业务水平高、群众口碑好的调解工作者担任法律明白人,“杨大姐工作站”是常乐镇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的一个生动实践。“杨大姐工作站”成立于2017年,负责调解常乐镇的人民群众矛盾与纠纷。成员从一开始有着多年政法工作经验、已退休镇人大主席杨立娟一个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如今已经发展至12支队伍近50人,覆盖至常胜、中南等12个村居。通过跟老百姓“说句心里话”,“调解+志愿服务”“调解+心理咨询”“调解+法律顾问”等模式,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常乐镇群众自治的金字招牌。经过不懈努力,常乐镇法律明白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镇共培养法律明白人123人,其中骨干23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融合“科技+网格”,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模式

常乐镇建成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对接“雪亮工程”视频数据平台,打造“常乐大脑”。指挥中心依托数据管理平台,对镇域范围内网格化管理、城管监督、政务12345、应急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打造成为“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的综合指挥平台,承担起发现问题、信息归集、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指挥调度职责。此外,指挥中心还与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振翼齐飞,以指挥中心为主阵地,以现有89个网格为治理脉络,通过网格员脚步丈量每寸土地,不断发掘和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业务范围,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完整的信息数据,以利于高效综合研判,实现“大事全网联动解决,小事一格办理”,形成智慧管理“一张网”,指挥调度全镇范围内各类事务。 “科技+网格”,大大提升了法治乡村治理效能。自指挥中心成立以来,问题发现更及时,解决问题也更彻底,受理五大类事件10931件,办结10931件,办结率达到100%,人民群众满意率超99%。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