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土地活起来 乡村兴起来 以白塔村为样本看城乡融合新变化
近日,江苏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和宜兴市城建文旅集团、乡村振兴领域知名运营机构“微笑草帽”达成合作意向,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做大乡村旅游知名度。整个合作最大的亮点在于,白塔村拿出了村里的“三块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民承包土地做投资。
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算了笔账,通过资源盘活,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可参与其中,让农民变股民享受分红。
宜兴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承担着农村土地改革等多项探路重任。如何让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更多,解决大量宅基地闲置的问题,从而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白塔村的创新探索意义深远。
集体土地入市,推动资本下乡
文化时光街,是此次三方合作的核心项目。欧阳华介绍,时光街更像是一个文化产业园,其中将建设小吃一条街、文创街,植入互动体验、灯光秀等项目,打造乡村年轻人的潮玩地。
这一次,白塔村扮演的是“投资人”角色,22亩集体经营土地不仅以“入市”的方式完成供地,更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投资。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大重点。
2020年,宜兴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后,这项工作便成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白塔村也是宜兴探索“入市”的首批成果。
“入市一手解决农村的资源资产盘活问题,一手解决工商资本的出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搭建统一的平台,让工商资本可以放心投入,既让农民能够得利,又能够把区域的资源有效盘活。”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欧阳华说,按照协议,22亩土地获得一定比例的股份,合作社可获得保底分红,后期还可按照实际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这样一来,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保障了农民利益,更让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空心房”盘活,唤醒沉睡资源
“空心村”“空心房”,目前农村所面临的现实,白塔村也不例外。据初步调查统计,村内的闲置宅基地有近百个。
一面是大量的闲置资产,一面是许多意向资本得不到满足,如何盘活闲置资源让农民口袋鼓起来,实现宅基地二次增收?
相中白塔村的生态资源,投资人石磊租用了村民的闲置农房,打造了精品民宿“拾函家”近日开业。
如今,这样的模式已在白塔村运行得较为成熟,通过宅基地出租,村里新建了10多家民宿。年租金按照每120平方米支付3万元左右来计算。
村民们不仅获得了较高收益,新增稳定性收入近30万元,而且还新增就业岗位50多个。
是否可以将闲置宅基地统一打包运营?
随着零星试点的推进,这一想法在白塔村悄然兴起。在统一打包前,白塔村做了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正在打造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横塘干自然村,规划了住宅新区,凡是有异地翻建意愿的村民均可参与。农民搬进新房后,原住宅归村级所有或是拆除。
古朴而又现代,优雅而又时尚,如今,新建的47套农房主体已完工,将于今年底交付。未来,该住宅新区将按照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进行管理。
“腾出的闲置资源统一管理,真正做到了把旅游家底‘集结’起来抱团发展,让农村在项目承接上有了更多的底气。”白塔村干部王知逊介绍说。
农田变景点,低效土地也生“金”
解决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欧阳华透露,他们村的土地流转与乡村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元素统筹考虑,“为农业转出效益,为农村转出活力,为农民转出希望。”
农田变花园、果园,农村变景区。
多年前,吴为民想到白塔村流转土地用作花卉苗木种植。得知种植的品种主要为海棠树时,白塔村两委班子很高兴,这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而且成片的海棠花必然会成为村庄的靓丽风景。
在村级的帮助下,吴为民顺利流转了80户农户350亩农田。如今吴为民的海棠园成为村里春天的一景。南天竹、海棠花、樱花……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白塔村在乡村旅游上亮点频频,更让其萌生了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
眼下,总投资2700万元,总长1600米的时光路提升工程年内将启动实施。这条乡村小路又名“花海路”,东接360亩文化园,西连5000亩牵稼园自然风景区,路两旁流转部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明年建成后将串起特色田园产业链、薛家桥特色美丽家园等景观,50座小火车行驶彩绘路上,打造成城乡居民休闲游玩的网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