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链主体

来源: 时间:2018-07-12 点击数:

  适度规模经营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保障,而留下人才靠的不仅仅是“钱”,还有一种“主人翁”地位的职责体现。以往,个体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无外乎就是赚取“租金”和“工资”。他们不关心产品的好坏、公司的盈亏,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其实并没有真正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主体。“不关心”往往带来“很计较”,这种松散的合作本身就为经营主体埋下了很多隐患。

  肖成清的做法恰恰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共享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收益,让农民把公司当作平台,把产业当作事业。对于经营主体来说,只有“把小农户真正带进大市场”,让他们亲手推动产业的进步,亲眼见证并亲身感受公司的成长,同时共享发展成果,产业发展的各项资源才能得到长期保障,标准化生产才能得到有效实施,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乡村本该成为这些“能人”挥洒热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肖成清“组建利益共同体”的思路,将“能人”集聚到产业化发展中,不仅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中“抓大管不到小”的短板;从另一个层面看,既解决了这些“能人”想创业但资金不足、缺乏技术的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了更多经营管理人才和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在规模经营于各地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这些有能力、有意愿却势单力薄的农民身上,让“能人”成为农业真正的“主人”。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