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淮阴区:乡土人才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来源: 时间:2021-11-04 点击数:

乡土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是千年古县,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达72%。近年来,淮阴区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从体制机制创新出发,实施乡土人才提质赋能计划,推出全市首个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在政策扶持与环境激励下,大批本土“淮乡人才”在淮阴大地不断涌现,乡村振兴中的乡土人才力量日益凸显。

淮阴区高度重视乡土人才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乡土人才成长优质生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乡土人才培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创新选树机制、注重培养激励、加大要素扶持,让乡土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示范者作用,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动力。

“选种播种”推动人才“破土而出”,让乡土人才“涌”出来。很多乡土人才隐藏在乡村中,对他们没有固化的衡量标准,要在实践中“挖掘”才能识出他们。淮阴区在主动发现和主动挖掘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层次筛选,建立乡土人才储备库。认真落实省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创新开展乡土人才“大寻访”活动,分类挖掘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能工巧匠、经营能人、生产能手。目前,已有100多名具有“三带”潜力的乡土人才“破土”,如自主创业的退伍军人李驰、90后大学生纪宏顺。在摸清人才家底的基础上,根据乡土人才85%是生产经营型的特征,明确培育现代农业领军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人、农村职业经纪人等方向,实行定向培养、跟踪服务,梯次培养一批乡村产业发展“领头雁”,授予“淮乡人才”“淮乡名才”称号。目前,已有17人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31人入选淮阴区首批“淮乡人才”,如丁集黄瓜基地负责人杨炳坤、刘老庄观光农业推广者朱海兵均榜上有名。

 

“浇水施肥”推动人才“茁壮成长”,让乡土人才“强”起来。乡土人才能否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职业技术技能强不强,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主要来自长期学习、培训和实践。淮阴区遵循乡土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不断健全乡土人才技术职业发展体系,分层分类建立体现不同乡土人才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淮阴区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远程教育、外出学习等方式,强化乡土人才培训,提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目前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次。在支持乡土人才参加高等学历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电商培训等方面,淮阴区取消了专业职称评定中的学历、专业、论文等条件门槛,支持乡土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人才交流展示,举办乡村创业大赛、技能竞赛,择优推荐参加省市级各类赛事;择优免试颁发村干部三级任职资格证书,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各级“劳动模范”,目前入库培养的乡土人才中共有13名村级党组织书记;依托高校院所资源,联系专家定点对接乡土人才,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提供技术指导,成立了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淮阴师范学院教授王新凤、淮安市农科院副院长汪国莲长期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大大提升了乡土人才技术技能。

 

“阳光雨露”推动人才“开花结果”,让乡土人才“富”起来。乡土人才肩负着带强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重要责任。淮阴区立足“欲带富,先致富”,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打造乡土人才定制版“政策包”,集资金、土地、市场等“阳光雨露”一体;设立区级乡土人才发展资金,给予人才学费补助、职称奖励、创业补贴、担保贷款、贴息支持等,打造“淮乡基地”区域性创业孵化载体,为乡土人才免费提供创业场所,推动人才抱团发展,从单枪匹马到集团作战,“三带”新秀、“淮乡人才”孙志远就是在“淮乡基地”内找到了灵感,探索出蚕桑种养、食用菌栽种、土鸡养殖、鸡蛋销售综合性产业链模式。实施乡土人才“村播计划”,在“学习强国”创新乡土人才带货系列宣传,让人才懂销售、产品有销路。“酸菜大师”石金钢除了与小龙坎、谭鸭血等品牌合作,还将产品推广至“学习强国”、拼多多等平台。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