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泰州海陵区华港镇:人大代表筑梦诗意村居
近日,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溪西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450亩稻田里,轰鸣的收割机正在金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今年,我们合作社水稻种植收益预计能达到70万元,净利润15万元。”眼看丰收在望,溪西村相关负责人一脸幸福地说,这一切都是得益于镇人大开出的“良方”。
据了解,华港镇是泰州市著名的农业大镇,辖区有耕地5.2万亩。今年以来,全镇70余名人大代表主动扛起使命担当,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踊跃投身乡村振兴“6+X”行动,有效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乡村振兴。
紧扣强村富民,夯实产业振兴“压舱石”。华港镇人大代表们着眼全镇农民“粮袋子”鼓起来、“钱袋子”富起来,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实现振兴的第一要务,探索多元化、可持续、能推广的产业兴旺“金点子”,让全镇农民分享发展的实质性福利。人大代表王亚伟、高明等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提高耕地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综合施策、立体推进,完成了2.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48个。人大代表刘灯桂发挥自身老党员、老干部优势,联合野营村第一书记,上争项目资金260万元,流转土地150亩建设蔬菜大棚,组织村农户成立润营合作社,种植草莓、茼蒿等经济作物,摸索出“村企联建”新路径,带动农户就业200人次,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人大代表陈爱华、王巧林等为零散抛荒地精准“把脉”,发挥“网格化+铁脚板”特长,带动近百户农民入股,组建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丰收,为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底蕴情怀,增配文化振兴“助推器”。用好用实全镇丰富的人文资源,聚力构筑实现振兴的“文化桥梁”,让文化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厚培自信沃土。人大代表宋兆海、卢向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当地现有的红色资源,主动向镇政府及上级部门提议,建设“港口暴动”纪念馆和许家庄村烈士纪念碑两个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有近3000人次实地参观学习。人大代表丁凤寅主动出资约5万元,支助乡贤撰写出版《千古长怀桑湾村》书籍、建设村史系列展板。如今,千年古村桑湾村已成为华港镇乃至海陵区的一张独特的旅游名片。人大代表蒯月萍聚焦村民文化修养提升,积极参与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现已组织开展“百姓讲坛”“村民阅读周”等活动20余期,惠及辖区群众1000余人次,既为全镇居民提供了休憩文娱公益场地,又促进了文化滋养入脑入心。
筑梦诗意村居,绘就生态振兴“山水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重中之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优美的镇域生态环境谱写振兴篇章。人大代表王桂珍甘于奋斗在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前沿,携手村民群众组成整治小组,发扬“5+2”“白加黑”的精神,共同清除乱堆乱放120余处、乱搭乱建50余处,疏通河道10余条,帮助双烈村陆庄自然村成为全区人居环境整治“红榜村”。人大代表张梅群、金华奎利用自身业务特长,帮助李家庄村设计并打造了10余个“一村一品”微景观,实现“脏乱区域”焕新颜、“散乱空间”集约利用,推动李家庄村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落细落实,让“水韵庄台”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在当前开展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人大代表们踊跃参与巡查监督工作,开展了扬尘污染治理等系列“代表基层行”活动,勇当先锋,争当示范,用实际行动保护好生态家园。
此外,华港镇人大代表们还广泛参与乡土人才培养,帮助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助力农业种养殖技术革新;参与基层矛盾化解,发挥人大代表工作室、说事评理3人组等“黏合剂”作用,促进镇域和谐稳定;参与塑造文明乡风,带头参与“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评比活动,发挥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远大征途中贡献根植人民、激昂向上的人大代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