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昔日“渔民”变身生态保护“吹哨人”
11月12日清晨8点,在江苏镇江“江海之门”附近,护渔员周忠亮正在岸堤上巡视。今年9月,58岁的他正式通过了镇江市润州区公益性岗位护渔员的选拔,走上了护渔员的岗位。
“我从十来岁开始便跟着父母打鱼,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周忠亮坦言,长江十年禁渔令出台,告别长江中熟悉的一切,自己一开始对未来还很忧心。今年7月,润州农业农村局和润州区和平路街道办事处公开招募,成立镇江市首家公益性岗位专职护渔队,优先选拔退捕渔民参加长江护渔工作,有专项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周忠亮作为捕鱼“老把式”,凭借着熟悉长江水情渔情、熟稔船艇驾驶的优势,被选中成为首批护渔员,相比起以前做渔民时的洒脱,现在护渔员的日子那是一个细致:江上巡查,岸边劝导,清理无主渔网,配合渔政打击非法捕捞……江上漂,岸上走,靠的就是两条腿、一艘船,还有一辆电动车。
江堤巡查不走过场,夜查暗访不留盲区,2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哪里鱼多,哪里容易躲藏,他和护渔队的队员们很清楚偷捕者的“套路”。“只要还有人到这里来偷偷捕鱼,我们就有信心把他抓到。”
11月12日上午10时,在扬中沙家港码头,4条渔政巡逻船已经完成上午的任务,将巡逻船慢慢行驶靠岸。4位“船长”都是“前渔民”,2019年底他们上交了专业捕捞证,同时也找到一份新工作——护渔员。
“对于护渔员的工作,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不适应变得完全习惯。”护渔队队长徐红龙常年在江上,皮肤晒得黝黑,身上透着一股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属于渔家人的沉稳气质,他告诉记者,队伍里有7名都是退捕渔民,最小的58岁,年纪最大的66岁。参加护渔工作一年半了,大家对这份工作很喜欢,也很知足。
护渔员的收入是肯定不及以前的专业渔民,但大家都十分珍惜这份还能与“江”打交道的工作。虽然上了岸,但许多退捕渔民对“江”的情怀依旧,他们会时不时去江边走走转转,感受长江的生态变化,感叹长江的禁捕成效。“我们护渔员在江上巡逻时经常看到江豚,每次看到都很激动开心。”让徐红龙感触很深的是,长江禁捕后鱼越来越多了,生态越来越好了,“这时我们就觉得自己退捕退得很值!”
“捕鱼人”变“护渔人”,是对长江的一份爱,也是镇江市293公里长江岸线上呈现出来的“十年禁渔”工作的生动画面。
镇江因江而兴,逐水而荣,长江岸线长,禁渔任务重、责任大。自2019年以来,镇江先后出台了《关于长江镇江段全面退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镇江市镇江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长江禁捕工作打下法治基础。
今年是“十年禁渔”全面启动的第一年,长效化管理是镇江今年禁捕工作的重点。通过实行长江禁渔网格化集成管理、大数据采集信息、铁脚板现场处置,做到全市293公里长江沿线护渔员巡逻全覆盖。
全民共赴长江之约,共唱新时代“长江之歌”,十年为期,我们静候“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