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宿迁洋河新区:稻虾鳝有机种养 张渡村蹚出一条致富路
只要敢想敢干,黄土地里也能种出金。这两天趁着晴好天气,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张渡村村民显得特别忙碌,村党支部书记陈磊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工作人员与村民们一起收割试验田水稻,打谷晾晒,兴奋不已。
走进张渡村三组二条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梢头,阵阵稻香扑面而来。三台收割机马达轰鸣,来回穿梭,不一会儿金黄的稻谷便堆满车厢,被送到晾晒场进行晾晒。
技术人员也在现场紧张忙碌,经过测算,该试验田亩产量达到785斤,稻米含水量20%,符合种植预期。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水稻名叫“泗稻30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自主研发的新品种。虽然稻子产量不如常规品种,但是作为有机稻米,它的营养价值更高。技术人员还介绍说,这里的生态系统较好,黄鳝既可以在里面吃害虫,疏松土质,粪便还可以作为一些营养物质来供应水稻的生长,不需要再次施肥,使得水稻更加绿色,更加健康。
据了解,早在今年4月,张渡村新一届“村支”两委在工作中发现,张渡村水系发达,原生态环境好,水田多,但存在年轻人外出打工多、村里老人孩子多、土地荒废多、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经过村里讨论,陈磊便萌生了种植有机水稻的想法。
一番寻找和实地调研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专家团队最终认为张渡村二条堆与运河中间的土地符合生态种养的条件。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120亩示范基地应运而生,一场探索稻—虾—鳝生态种养模式正式开始。按照亩产小龙虾75公斤、黄鳝20公斤、稻谷400公斤,亩产收益2500元以上为目标,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大家决定创建“崔镇大米”这一乡村品牌。
陈磊告诉记者,他们村支两委就是本着“亚夫精神”,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真正让老百姓在这种模式的推广中受益。眼下,120亩水稻已经全部完成收割并晾晒,即将送往米厂进行加工。按照市场销售价格10.8元一斤,光是大米就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收入,来年还有龙虾和黄鳝带来可喜的收入,这些都将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助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