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每年24.6万余吨秸秆变废为宝

来源: 时间:2021-11-23 点击数:

一台台秸秆打包机在田间欢快地穿梭,一块块整齐的秸秆块被有序运进收贮点……眼下,秋收工作已近尾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也进入攻坚期。近年来,江苏宜兴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量、全程、全域、科学”目标,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年综合利用秸秆量约24.6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6.21%。2021年,宜兴还成功被列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

 

宜兴是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农村燃料能源结构的改变,秸秆处理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大突出问题。为切实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宜兴始终坚持疏堵结合,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专门成立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网络化管理,并将任务分解到各镇、街道,将责任落实到基层。同时,在国家、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还专门配套专项资金用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补助,重点对秸秆还田、秸秆固化成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等新技术、新途径进行以奖代补。

科学的管理和奖补机制,引导着宜兴全市上下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其中,宜兴市农业农村部门利用媒体宣传、悬挂过街横幅、出动宣传车等方式,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工作,同时面对面向基层群众宣讲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给农民朋友算经济账、生态账。宜兴生态环境部门组建秸秆禁烧检查小组,在重要时节对重点路段开展不间断巡查,督促属地政府及时制止和扑灭焚烧火点。宜兴市丁蜀镇等板块主动实践,推行“村级收运队伍”模式,依托秸秆利用企业,发动各村成立村级秸秆收运队伍,开展秸秆收集打包、转运作业,打通秸秆离田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可持续运行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和机制,稳步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批示范单位和企业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原料化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秸秆经济在全市各地悄然形成。芳桥街道金兰村创建“1+N”村集体经营模式,由村集体建立秸秆收储加工点,配套打捆机、粉碎机、制肥机等收储利用设备,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秸秆、尾菜、绿植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制成的有机肥回用到粮食种植上,实现了秸秆全量利用、农村环境改善、稻米品质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的“多题一解”。位于丁蜀镇的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转型发展中,锁定秸秆、蓝藻等农业废弃物处理领域,与太湖沿线7个行政村签订秸秆收购合同,成功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年资源化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2万余吨。位于新建镇留住村的市鑫兴加固材料厂,则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秸秆加工成包装带,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年消耗秸秆近5000吨。位于徐舍镇的新锦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秸秆发展集中隧道式发酵种植双孢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目前,宜兴全年综合利用秸秆量约24.6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6.21%。其中,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约20.69万吨,机械化还田秸秆利用率为80.76%;多种形式利用秸秆约3.96万吨,主要包括能源化利用1.96万吨、肥料化利用1.46万吨等,多种形式秸秆利用率15.45%。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