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现代水乡
11月5日,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老年大学二楼的书画教室内,53岁的“班长”秦羽君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在白纸上细细描绘。秦羽君笑着表示,每周到老年大学听专业老师讲课,自己这退休生活是越过越幸福,越过越有滋味。同一时间,太平路上的馨语无声咖啡馆内,32岁的店长李笑正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安排当天的工作内容。作为听障残疾人,2021年,李笑在太仓市残联、善爱益家残疾人之家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实现了创业梦。她表示,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很幸福。
市民们切身“小感受”之变,正是太仓建设高品质城市、提升幸福质感的“大变化”使然。生活更便捷、保障更全面、环境更美好、创业就业更友好……太仓正致力于让幸福城市这一抽象概念拥有更触手可及、更清晰可见的内涵。
均衡发展,让幸福更具象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切身体会到的幸福感、获得感最有说服力,也是城市品质的核心要义。在太仓,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生活在城区还是乡村,都能品味到幸福的味道。
11岁的朱俊毅,是高新区第二小学百川源源足球队的一名队员。“我三年级转学过来后,就加入了学校的足球队,每天上午下午各训练一个小时。”朱俊毅告诉记者,天气好时,他们会在室外的标准足球场上练习,雨天则到体育馆内训练体能,“我很爱足球,希望能在足球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朱俊毅的父母都是山东人。事实上,在高新区第二小学的1577名学生中,非太仓籍学生占比高达90%。“作为太仓市政府定点吸纳来太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校长王文英介绍,在“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的理念引导下,学校致力于让每位孩子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都能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多年来,太仓坚持均等普惠的民生理念,每年拿出超过8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开通异地就医“自主转诊”划卡结算;实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是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大病医保、公共法律服务“太仓模式”在全国推广;成为江苏首个获得“长安杯”的县级市。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在太仓有了最为具象化的模样。
和谐宜居,为幸福添诗意
在静谧的林荫小道上散步,陪着孩子到儿童区域玩沙,走进湖畔的自助有声图书馆“听”一会儿书……一到傍晚,位于主城核心位置的市民公园就热闹起来,大家或锻炼或休闲,享受一天中的悠闲时刻。
市民公园西侧,一幢巨大体量的白色清水混凝土建筑已展露雏形。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太仓美术馆新馆,建成后,它将成为集展览、馆藏、培训、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文化场馆。和市民公园、建设中的太仓美术馆隔了一条马路的,是太仓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太仓大剧院。这一位于城市中心、不断完善的“文化圈”,极大丰富了市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以来,太仓市共实施政府实事工程119个,总投资规模达到175.21亿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里。”市民孙茜表示,生活在太仓,既可以享受现代便捷的城市生活,也可以感受诗意悠闲的田园生活,“有烟火气,也很温暖。”
布鲁特面包房的老板Erwin Gerber则表示,太仓与他的德国老家科布伦茨很像,宁静舒适。“这几年太仓发展迅速,但依然是一座适合居住生活的城市。”Erwin说。
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太仓引入“田园城市”发展理念,把城市打造成“记得住乡愁”的现代水乡。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城市环境、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太仓正努力建设一座更宜居宜业、更富有活力、更开放包容的幸福城市,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可观可感的实惠。
文明建设,助幸福再提升
一座城市的幸福,还在于文明的温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近年来,太仓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中,讲精细、讲科学、讲智慧、讲温情,加快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让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舒心更安心。
农贸市场是一个跟群众生活联系紧密的地方,从原来乱设摊点、生熟难分到现在干净卫生、整洁规范,众多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网红菜场”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太仓众多老旧小区不仅加强了楼道硬件配套,还引进物业管理公司规范管理,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等文明创建工作,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润物无声的变化中,这座城市正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精彩、更加大气包容。
市民感受到城市的幸福,市民也在为城市的幸福加码。作为全国文明城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在太仓不断涌现,超过20万市民百姓注册成为志愿者,城市中每天都有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红马甲”的身影,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的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秩序、普及文明风尚等志愿服务活动,正不断提高着太仓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实现了“幸福城市人民建、幸福城市为人民”的幸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