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邳州倪桥村:“芡实第一村”的逆袭之路
11月16日,记者走进“发展村集体经济十佳村”——江苏省邳州市赵墩镇倪桥村,解锁先进村的“成功密钥”。
芡实,俗称鸡头米,能健脾祛湿,素有“水中小人参”的美誉,多产于我国南方。如今,这一作物在赵墩镇倪桥村扎下了根,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金豆豆”。
当天,记者在赵墩镇倪桥村看到,部分村民正在蒜地里劳作,蒜地旁边有一块育苗田。“明年5月,育苗地里将培育出芡实苗,待蒜地收割完成后,引入40厘米深的水,移植芡实苗。”赵墩镇倪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华告诉记者,芡实生长对水质要求较高,蒜地约有300多亩且大部分是水田,沟渠等设施基础完善,田间用水方便,推广大蒜、芡实轮作非常适合。
几年来,赵墩镇倪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华和其他班子成员经多方考察,最终决定种植芡实。他说:“我们村是大蒜主产区,种植芡实与种植大蒜不冲突,季节较为吻合,生长环境相近,且收益较高。”
说干就干!赵墩镇倪桥村通过“民主议事”方式,很快确定了具体方案组织实施。
经过初步试验,种植的第一年,大家就见到了效益,王兴华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地。他说:“苏州、淮安等地都有芡实经销商,他们有的直接到地头收购。当时一亩地可以收获芡实90多斤,剥皮后一斤芡实的收购价在78元左右。”
如今加入种植芡实队伍的村民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向村干部咨询种植芡实的方法、路子,在这个过程中,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得到了有效改善。王兴华深有感触地说:“村民们觉得我们是为他们办实事的,是真心实意带领大家致富的,他们对我们越来越信任。”
“我们村还有了网店,开展线上销售。接下来,我们想把芡实磨成芡实粉,做成芡实糕点。”王兴华说,“等2022年春节期间外出打工人员回乡时,我们准备召开会议,动员大家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芡实面积,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邳州市把“党支部+N,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列为市镇两级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实现了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共赢。赵墩镇紧跟工作大局,为进一步放大倪桥村芡实产业效应,建起了展厅,积极探索提高产品附加值,竭力打造“倪桥芡实”成为徐州芡实产业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