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留住江南味“稻”

来源: 时间:2023-06-07 点击数:

日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青年朱赟德与董宇辉、俞天秀一起登上央视栏目《开讲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农民,朱赟德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望亭开始种地,一种就是十年。

朱赟德,出生于1990年12月,中共党员,苏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在2014年度苏州市青年创业大赛暨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苏州地区赛中喜获二等奖,并获2014年度-2016年度相城区农业园区实用技术人才荣誉,于2016年被评为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获评2018年度“ 苏州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其公司建有168亩有机水稻和近3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是苏州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也是苏州市菜篮子工程直供基地。

朱赟德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进实验室、进机关、进企业,而是选择了农业这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主要与他的父亲朱伟琪有关。

早在2008年,朱赟德的父亲朱伟琪已经看到了水稻的前景,在太湖畔承包了2000多亩耕地开始种植水稻、销售地产大米,并动员全家人投入到农业中。对于父亲的选择,朱赟德是全力支持的。2009年,朱赟德参加高考,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在父亲的影响下,朱赟德报考了扬州大学资源环境与科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朱赟德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研究土壤与肥料方面。2013年,朱赟德到苏州农科院进行毕业实习,实习内容就是种水稻,这次实习激起了朱赟德对水稻的兴趣,将一颗种子培育到稻谷,这个过程使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朱赟德热爱苏州这片水土,也热爱自己的邻里乡亲,深知农民在家庭化、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辛苦劳作,收益却不高。经过深思熟虑,朱赟德决定走出一条“小而精”的农业发展路线,留下“家乡味道”和“家乡印记”。

在这条路上,他却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水稻种植实践知识的了解,在这个行当做久了以后才发现农业的涉及面真的是很广的,很多东西不是要求你精通,但是确实要去了解。”朱赟德的办公室里,桌上、书柜里摆满了农业书籍,从最基础的天时天气,到各地的土壤特性,以及最新的病虫植保、肥料和机械介绍书籍,每本书的书角都翻出了毛边。“多学习,才能多成长!”

为了突破难关,朱赟德每天“泡”在农田里,早上五点不到就从床上爬起来,一直干到半夜才回家,每天忙到虚脱,半个月能脱一层皮。在稻田地里拔草时,身上的皮肤经常被稻叶割伤,长年累月泡在田里,皮肤被晒得黝黑,朱赟德说:“跟朋友吃饭,我手一伸出来,他们都要笑我,问我是不是从非洲回来的。”用朱赟德的话说,他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这片土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水稻获得了好收成。有了经验和信心,朱赟德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打出了“小而精”的品牌。朱赟德公司的“金香溢”大米每年销售1000多吨,收入近千万。商标“金香溢”也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市知名商标,生产的“金香溢”优质大米先后获评“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优质产品、第十届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产品优秀奖、苏州地产优质大米金奖、2018年苏州大米十大价值品牌等称号。

心系乡村,推广农业科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了父辈和自己多年种植业的良好基础,朱赟德开始推广高效水稻生产经营模式,带领群众致富。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面向相城农业种植者,大力推行农机化服务。他为小规模种植的农民开启一站式服务,以机械化设备为支撑,涵盖插秧、施肥施药、烘干、加工成米等所有环节,帮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农活中解脱出来。这种服务模式使得数百亩区域只需要2-3名管理者。目前,他服务了周边330多户农户的4000多亩地,提高农户水稻产量的同时,亩均成本降低60元左右,每年为周边农民增收约300万元。

朱赟德当选苏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之后,先后提出了《关于望亭镇对外交通路网扩建的建议》和《关于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落户的建议》,他建议要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他的建议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及时办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现在望亭正大力发展旅游业,他希望可以将水稻更加充分地融合进去,通过科普让所有人尤其是孩子,真正认识水稻、了解水稻,把水稻田变成露天博物馆,他身体力行受聘望亭小学校外辅导员,开展点对点式农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热爱农业,传承稻作文化。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朱赟德认为,这对于农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乡村振兴必定会给农业带来很多机会和可能性。接下来,朱赟德计划做更多的探索,比如提供更加先进的种植管理手段、研究开发新型肥料、开发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和能力等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自己致富的同时也要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朱赟德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就应该勇挑大梁,以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