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银湖村:昔日薄田变良田
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近日,在江苏省宜兴市湖㳇镇银湖村高标准农田内,收割机来回穿梭,种粮大户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小麦,构成一幅“田成方、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
银湖村位于湖㳇镇西北角,村内有农田500多亩。以前,这些农田都由村民各自耕种,但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基本是老年人,粮食生产效益很低,抛荒现象日渐增多。为了让农田高产,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银湖村村委会有了将村民们的农田进行统一流转,公开招标承包给种粮大户耕种的想法。“起初,我们心里都没底,田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万一被流转后,承包的人还没我们自己种得好怎么办?”村民杨建明说,当时村民们经常聚在一起,对流转事宜讨论得热火朝天。
得知村民们的担忧后,村干部们及时向大家进行了解释,土地流转采取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自主平等协商确定流转的方式、价款和具体条件,“小田变大田”后,土地集中成片,增加了可耕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规模效益……就这样,村干部、村小组长主动当好宣传员,把政策形势、利弊风险讲透,化解了村民们心中的疑虑。
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完成后,2020年,村干部们又将目光投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银湖村党总支书记陈建中说,银湖村地处山区,此前村里田地由于灌溉排水不便、机械通行不畅,一到汛期,田里积水排不出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粮食烂在田里。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村委会通过田块整治、建设沟渠、平整拓宽田埂路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经过2年多的改造升级,该村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高标准农田560亩,田成方、渠相连、排灌自如,为粮食生产增加了硬件保障。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种粮大户和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眼下,银湖村的种粮大户管永建正忙着收割小麦。“昨天下午开始收割,两天时间就能收完!”看着田里驶过的收割机,管永建兴奋地说。他是最早在该村承包农田的种粮大户之一,见证了村里高标准农田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管永建算了一笔经济账:过去小麦收割全靠人力,全部收割完前后共需10天左右,每天人工成本200元;如今,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种收,不仅省去了人工成本,产量也高了,每亩地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50元以上。“这两年,我添置了大型拖拉机、大疆无人机等不少新设备,覆盖了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管永建说。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银湖村的村民们。村民杨建明就说,他家的土地,以前辛苦耕种一年,也就只够自家口粮,几乎没什么收益,“我60岁,年纪大了,种不动了,正好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现在每亩地的土地流转费再加上政府补贴,每年有600多元,这都是看得见的实惠。”
陈建中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和流转企业的“三赢”,也让昔日薄田变身为良田。下阶段,银湖村村委会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农田生产条件,提升配套设施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