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红色领航谱就“三夏”奏鸣曲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事不宜迟。为扎实做好“三夏”生产工作,常州市武进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红盟矩阵强大合力,激活党建链、产业链、服务链,干群同心保“三夏”,为圆满完成夏收、夏种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盟聚合力 把好“抢收”节奏
眼下,全国麦收由南向北持续推进,翻滚的麦浪吹响夏收的号角。连日来,在武进区前黄镇联庆村的麦田里,收割机械纵横奔跑,鲜艳的红马甲活跃在田间地头,干群协力,人机配合,起早带晚突击抢收,助“粒”归仓。
近期,武进区农机装备产业链党委召开链上企业联席会议,为保障全区“三夏”生产提供技术建议26条,更新设备100余台。在区乡村振兴红盟的引领下,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在前黄镇,9个农业机械合作社提升了对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持续淘汰老旧农业机械,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8%。今年,前黄春平家庭农场还引进了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农忙不见人”的现代化农业图景在这里变为现实。
为确保收割效率,区乡村振兴红盟最大限度整合农机资源,开通农机绿色通道,区镇两级联合开展农机送检下乡服务,全区累计调度收割机械60台次,运粮车、翻晒车等机械70台套投入到“三夏”抢收抢种一线,确保夏粮应收尽收。区“粮+”红盟切实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完善夏粮收购预案,做好空仓准备,推广订单收购模式,免费提供质量快检,保障农民就近卖粮,确保优质优价。
党群同心 守好“细管”环节
为全力打赢“三夏”生产和秸秆禁烧攻坚战,作为种粮大镇的前黄镇充分发挥“耕读红盟”引领作用,依托稻米全产业链党建联盟组织优势,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先锋“帮帮团”,全镇80多名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网格员、青年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在“三夏”工作一线亮身份、当先锋,争当抢收“服务员”、安全“监督员”和技术“指导员”。
“三夏”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更是老百姓的心头大事。前黄镇党员先锋“帮帮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小麦种植苗情、虫情调查,为农户提供“一对一”小麦种植技术指导,及时提醒农户规避恶劣天气影响。党员志愿者主动靠前服务,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联系农机、收割作物、晾晒烘干、处理秸秆、送粮到家,确保麦收期间家家户户颗粒归仓、秸秆离田。各村党组织更是抢抓时机,在抢收抢种的同时,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做好麦收的“后半篇文章”。今年,全镇小麦普遍亩产400公斤以上,达到小麦高产标准。
先锋引领 控好“优种”质量
“三夏”生产农时紧、农事重,夏收夏种环环相扣,眼下又到了水稻插秧的关键阶段。连日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党员扎根人工插秧现场,完成试验田的插秧工作。据悉,今年的插秧工作从6月12日持续到21日,这10天里,水稻所要完成前期4万多份育种材料、近200亩秧苗的手工移栽工作。
“这个时候我们党员肯定要带头冲在前,只有传统的人工插秧才能确保秧苗不出现错号错苗,机器无法代替,湿透衣、晒脱皮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水稻所支委朱邦辉介绍,水稻研究每年要从4万多份样本中选出优异稳定新品系,经过1年预备试验、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挑选出抗病性、米质都达标的优质品种,通过审定后推广给种植户。2022年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11个品种通过了审定,今年预计会有14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
传统育苗移栽是个实打实的手工活,但面对大面积种植的实际需求,“机器换人”早已悄然而至。在前黄镇李臣家庭农场,工人对无人驾驶的插秧机设好出入点,放好足够的秧盘,它就“麻利”地在水田里忙活开了,还能同步完成治虫撒肥作业。农场主李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始终坚守“粮”心 ,他在绿色生态种植、智能化育秧和栽插技术上不断探索,以规模化经营出效益,带动周边近120户农户入社,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出远近闻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放眼阳湖大地,向李臣这样活跃在田间地头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队伍正不断壮大,他们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厚植武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