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新农人”对话“兴农人” 解读乡村振兴里的“青春密码”
“为什么当初您会选择回到农村、服务农民?您对‘兴农人’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对于即将投身农业、扎根农村的新农人,您有什么想说的?”近日,江苏省镇江市社科普及基地市农业科学院“赵亚夫事迹馆”的会议厅内,一场“新农人”与“兴农人”的对话正在进行。35位来自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新农人”代表,走进社科“田间课堂”,“零距离”对话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赵亚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镇江市社科联、镇江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 “定制化”社科普及活动,组织即将投身农业、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代表,打卡镇江市农业科学院“赵亚夫事迹馆”和镇江市宜城街道槐荫村两个社科普及基地,参观展馆,参与互动体验,与“兴农人”代表赵亚夫,镇江市“十佳”农民代表虞德飞、熊国云,就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问题展开精彩对话。
在镇江市农业科学院“赵亚夫事迹馆”的互动分享会上,赵亚夫与“新农人”代表们分享自己青年时期立志学农、60多年来扎根为农的励志故事。
赵亚夫鼓励“新农人”:“要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多跑、多看、多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同时他希望“新农人”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树立“一朝学农,终身爱农”的理念,争做新时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现代农业人才,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扎实提升科研能力,练就服务“三农”事业的过硬本领;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在赵亚夫的带领下,近年来,一大批农业带头人涌现,他们带着知识、技能、技术,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逐渐成长为三农一线不可或缺的“兴农人”。在社科普及基地镇江市宜城街道槐荫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镇江市“十佳”农民代表虞德飞、熊国云与参与活动的“新农人”代表共聚一堂,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传授成功经验、解读乡村振兴密码。
活动中,两位“兴农人”通过自身真实的经历,告诉“新农人”代表们,正是因为创业,农业才多姿多彩;正是因为创新,产品才充满匠心;正是因为热爱,他们才能在艰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时代,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光荣、有前景的职业,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兴农人”的经验分享,引起了参与社科活动的“新农人”代表们的强烈共鸣。大家踊跃提问,就“当时回乡创业为什么选择火龙果产业”“我们回乡创业种粮食应该怎么做”等进行深入交流。
“参加今天的活动,能与几位‘兴农人’对话,更加坚定了我学农为农的信心。”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硕21级学生顾新阳说,“我要努力学习,增长技能,提升兴农富农的本领。”
镇江市社科联四级调研员、社科普及部主任潘晓丽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组织这些农业相关专业的“新农人”走进社科普及基地,与扎根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兴农人”对话,开设社科“田间课堂”,希望帮助即将投身农业的“新农人”代表们明确奋斗目标,以青春的担当、奋斗和奉献,努力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