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全力答好培育新时代新农人“必答题”

来源: 时间:2023-06-28 点击数:

夏播夏种正当时。在镇江新区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同田块上的农户操作专业设备,紧张有序地进行机插秧、二次封闭除草作业。“我们探索大田数字化种植模式,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确计算农作物所需的肥料,精准判断农作物的成熟度和收割时机,实现降本增产。”全国人大代表,润果农业董事长、80后新农人魏巧说。

乡村要振兴,人才须先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资源。在镇江广袤的田野间,青年村书记建强基层堡垒带领村民迈上共同致富路,农业“创一代”“创二代”用新理念、新知识改变传统农业模式,90后农技新人在亚夫精神感召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他们凭借满腔的学识和对“三农”的热爱,脚踩泥土,心向阳光,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对培育新时代新农人这个‘必答题’,要以高质量推进交出高水平答卷。要整体规划,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在硬件和软件上下功夫;点面结合,统筹做好全市面上‘新农人’培育工作;系统推进,形成工作合力。”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

车头换装“新引擎”,不负青春不负村

天气渐热,在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曲阳村曲家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蔬果种植基地,工人们忙着对最后一批黄瓜进行采摘。这里生产的“曲家味道”水果黄瓜,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江苏“好黄瓜”品鉴推介活动中,被评选为“好产品”特金奖。“‘曲家味道’是我们村党委自持品牌,还有一个农副产品品牌叫‘曲家曲香’,都对联盟成员进行了授权。”曲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宁说。

王宁口中的联盟,是党建联盟——曲阳合作联盟。该联盟对内联合生产主体抱团发展,对外联系单位助力合作,在村域内实现品牌共享、技术共用、市场共拓、人才共育。目前,联盟村内成员已达到10家,外聘单位10家。“我们联系了3个技术团队为联盟成员提供技术服务,与2家企业签订订单农业,2022年实现销售300万元,帮助600余户村民每户增收超2000元。”王宁笑着说,他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农村,11年来总算没有辜负当时对村民的承诺。今年,他被评为首届“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要突出特色优势,推进富民强村,因地制宜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说。镇江围绕建强专业化村书记队伍,全面建立“专业五级”村书记管理工作制度,其中80后村书记83名、85后村书记45名、90后村书记9名,占全市村书记总人数近20%。镇江市委组织部实施村干部学历“8090”计划,到2025年,村干部、村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80%、90%以上。年轻、高学历的村书记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高质量发展加装“新引擎”。

在丹阳经济开发区东青村洪家自然村的一处农田里,种着苋菜、茄子、生菜等农作物。田埂旁竖着一块块小牌子,上面记录着认领人的信息,这是2022年东青村联合云上阳光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发的“共享农田”。“闲暇时间来打理,可以吃到安全健康的蔬菜,还能体验农耕的乐趣。”正在地里劳作的丹阳市民杨伟燕说,周末带着孩子来下地劳动,让城里长大的他们接触大自然,享受亲子田园生活。

“这里原本是一块荒地,现在用起来能为村里增加一点收入。”东青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志然说,3亩“共享农田”已有30户家庭和10家企业认领,为东青村带来近2万元收入。

东青村曾是多年的经济薄弱村。虽然村里的3000亩良田几乎都承包给了种粮大户,但村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探索传统农耕业向新兴服务业延伸。”31岁的陈志然告诉记者,村里先后对辖区排湾村、三城桥、后东顶等9个自然村开展化粪池改厕工作,对陈沟西、前东顶、洪家等5个自然村进行污水管网改造,成功将洪家村和前东顶村打造成丹阳市“美丽宜居村庄”。

“现在环境好了,村里进城的年轻人,周末都喜欢带上孩子回来玩一玩。”村民王云亮说,现在来村里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了。

田里多了新面孔,满是“三农”获得感

6月9日,丹徒区世业镇江岛果园,85后吴立成正在给无花果整形、抹芽。在无花果生长旺盛期,吴立成必须把每一棵无花果树管理好,以确保果子的产量和质量。

和父辈相比,回乡建起20亩果园的吴立成,更擅长通过网络获取种植知识、开辟销售渠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丹徒区世业镇考察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这对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从事电商工作的我有很大触动。”吴立成说,恰好丹徒区那时出台了回村创业的优惠政策,就想着不如回来试试。经过7年打拼,现在20亩无花果一年能卖20余万元。

理念新,是如今在乡村创业的青年人与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

“我们这里300多亩地繁育的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是由隆平高科和南农大万建民院士团队打造的新型优质水稻品种!”江苏翰雅金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胡立军笑着说,自己正开辟种业“新赛道”。

80后胡立军是京口区新民洲“农三代”,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子承父业,投身稻麦种植。他与镇江农科所等农业科研单位合作,把目光瞄向种业市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面向江苏、安徽沿江的早熟晚粳地区,种植推广镇麦、镇稻系列的优良稻麦品种。今年,他们的现代种业项目研发加工基地正加紧落地,每年将生产培育优质种子1万吨以上,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1000户以上。“我们还计划新建一个1200平方米的育种专家研发楼,届时南农大、镇江农科院等地的专家来搞科研,会有一个更好的场所条件!”胡立军说。

在镇江,像吴立成、胡立军这样的农业“创一代”“创二代”越来越多。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2022年,镇江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8700余人。

是什么吸引他们返乡种田?在首届“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华梦丽看来,是满满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是多方面的,我奶奶当初反对我接手父亲亏损的农场,后来我作为青年农民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天新闻播出时奶奶一直盯着电视看。”华梦丽说,现在奶奶是自己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让“新农人”更有获得感。镇江市人社局局长艾晓晖介绍,该市将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重点,在全省率先开展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分3批培养认定市级乡土人才362人,同时建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乡土人才获评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51人。

“我们不仅把十几个蝴蝶兰品种免费推广给周边花农,还帮助村民积极拓展网店、直播、社区团购等线上渠道,孵化两家网络电商平台。在基地帮扶下,4户村民实现自主创业、50余名花农解决就业压力,人均月收入达万元。”江苏润州超群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园艺师王萍说,既然选择扎根镇江高新区嶂山村,就有义务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在“新农人”的推动下,镇江农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们以‘协会+企业+农户’的运作方式,建立3个共计900余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打造江苏省著名商标‘林隐’品牌,引进黄金芽、奶白茶、白牡丹3个良种,研发出‘林隐黄金芽’‘林隐奶白茶’两个绿茶新品,进一步推进地产茶产业化水平。”33岁的润州区南郊茶场总经理谢晋说。

新人带来新技术,科技增产又致富

仲夏时节,在句容市秀林家庭农场,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副主任杨勇应邀上门指导桃树枝条修剪。“桃树新梢生长旺盛的季节,需要疏除过粗过密、位置不当的新梢。”杨勇说。

作为一名90后农业科技工作者,杨勇与农结缘已有10多年。从大学时学习林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果树学专业,再到2015年来到镇江市农科院,与农相伴成了他梦想成真的事业。在单位领导和部门同事的建议下,杨勇最终将桃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从推广优质耐贮新品种和高效省力栽培技术,到培育科技示范户,再到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建立桃产业工作群,直接面向企业、农户分享技术与市场信息……杨勇和团队不断为镇江桃产业的提升打开突破口。句容市福星家庭农场负责人任玉宝说:“杨主任经常来我这里指导,大夏天高温40℃也下田,真是负责任。”

多年来,杨勇主持承担省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创新集成果树成果入选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果推介目录,在省内外推广约3万亩,亩均效益提高2000元左右。今年,他获评首届“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和我们农科院的前辈赵亚夫相比,我的为民服务道路还长着呢。”杨勇说,年逾八旬的赵亚夫依旧奔波在帮助农民致富的道路上,给农技人员莫大的鼓舞,“就在5月中旬,赵老还召集我们农技人员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改良句容土壤,助力果农增收。”

在亚夫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农技人员行列。“我们农科院80后估计占到一半,像果树研究室的成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杨勇告诉记者,他们都是亚夫团队工作室的成员,持续用科技力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青春活力,成为镇江农技人员的一抹亮色。在扬中市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活跃着一支青年“娘子军”:8名一线员工中有4名女性,其中3人为90后。32岁的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孙莹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免疫和监测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哪怕是同一家养殖场、同时期生病,原因也各不相同,要精准判断才能帮助养殖户把损失降到最少。”孙莹告诉记者,今年3月到5月,扬中市雷公岛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前后三次送来病鸡,每次检测出的疾病都不一样。忙的时候,孙莹一天要做200余份样本检测。在孙莹看来,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养殖户获益。2018年,孙莹将“提高商品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营养调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推广给大庆禽业。该项目通过调整饲料配比,提高鸡的营养吸收率,不仅增加产蛋量,而且减少了畸形蛋的产出。“多亏孙莹推荐的新技术,饲养的蛋鸡产蛋量比以前提高不少,10万羽蛋鸡一年增收至少20万元。”大庆禽业负责人郭大庆说。目前扬中全市15.65万羽蛋鸡已经应用创新养殖技术,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9.16%,年增加收益约57.67万元。

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科技增收效益。镇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勇介绍,该市挖掘建设各级田间课堂,现场互教互学,为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培训服务。目前全市有省级田间课堂17家,市级田间课堂50家,遴选“土专家”“田秀才”主讲人64名。同时,该市支持各地与驻镇涉农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定期举办亚夫大讲堂、亚夫学堂、亚夫田间课堂,今年以来已开展相关培训34场。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