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下蜀:种粮“父子兵”共拓新“稻”路

来源: 时间:2023-06-29 点击数:

“你站在桃花山脚下,能看到的所有稻田,都是我承包的。”这曾是江苏句容下蜀镇种粮大户陈世根的口头禅。如今,这句话已被他的儿子陈橙“继承”。

20多年前,老陈俯身下田,开始种稻。2020年,小陈正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老实倔犟”和“年轻新潮”互相碰撞之下,一老一少两代农人,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接力拓展新“稻”路。

初夏时节,在新村村桃花山脚下,陈世根操作着一体化施肥机挥汗如雨。20多年前,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守着自家的一点田地过生活。每到农忙季节,许多人都很难请到帮工,陈世根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购置了一辆收割机,开始零星替周边农户开展农机作业赚取工钱。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看着大片的地撂荒不种粮,我觉得很可惜。”几年前,陈世根萌生了新想法——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种植。

从最初的250亩到500亩,再到750亩,陈世根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也是逐年提升。2020年,在陈世根的鼓励下,退伍后一直在外打工的儿子陈橙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农二代”。

和父亲一样,34岁的陈橙肯学肯干。与父亲不同的是,头脑活络的陈橙更注重农业科技化、智能化。“要想提升效率和产量,必须上机械设备。”回乡种田的3年时间里,陈橙不断购置新机具,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添置了大型拖拉机、无人机、植保机、收割机,组建起无人机植保服务队,成立了农耕园家庭农场,服务面积辐射到周边村庄。

全程机械化让父子二人的种粮事业跑出了“加速度”。“以前种粮全是靠天吃饭,现在装备齐全,是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种粮,丰收更有保障。”陈世根说,去年他们父子二人将种粮面积扩大到了1000亩,家庭农场的年收益也提高到近60万元。

除了大力引进农机设备,在种植结构上,陈橙的“田间试验”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不同品种或是不同种植模式、管理模式,亩产都有区别。对于大面积种植而言,效果更是明显。”这两年,陈橙每年都拿出近200亩的土地作为试验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试验田通过在不同时间节点,以不同的肥料组合进行田管,每亩田可平均减少施药1—2次,既降低了种植成本,也提高了田管效率。不仅如此,在市场拓展上,陈橙还做起“土特产”文章,积极“走出去”与旅行社合作,将自家产的大米作为旅游产品销售给游客。

“农村是广阔天地,在这里大有作为。”陈橙说,今年家庭农场的“提升计划”也已“出炉”:一是打造大米品牌,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二是拓展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尝试垂钓、餐饮等服务行业,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