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全省各地在创新
全省启动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在全国率先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体系以来,江苏各地因地制宜、持续开展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探索与创新。
南京市加快建设安全、绿色、高效、法治、和谐的美丽国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一是打造创新平台,推进节约集约。打造节地提效和土地综合整治平台,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全市2017年建设用地亩均GDP与2014年相比,提高了28.3%,超额完成“双提升”目标任务。二是完善供给管理,转变用地方式。健全用地标准,分区制定用地项目总投资、亩均投资强度等标准,低于标准的项目核减用地规模或进入标准厂房。三是推行差别化配置,提升用地效益。综合运用规划、计划和地价等多种手段,以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高新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创新创业空间集聚。四是深化综合整治,盘活存量用地。依托各类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加大农村存量用地盘活力度,2013-2017年,全市累计实施各类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14.24万亩,形成3.88万亩建设用地指标和3.43万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五是推行考核评价,强化节约导向。探索产业用地绩效评价,完成产业用地初始调查,建立产业用地现状数据库,为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升。
徐州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一是加强规划管控,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积极开展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35年)试点,为构建集约高效的国土集聚开发空间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注重内涵挖潜,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编制了主城区片区土地整理规划,统筹规划34个大片区15.8万亩土地,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大幅提升存量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三是实施矿地融合发展,推动国土资源协调开发利用。创造性地提出了矿地统筹发展新思路,在全国率先开展“矿区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一体化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矿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全国首座宕口遗址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城市矿山治理的样板工程。通过采煤塌陷地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2.91万亩,荣获首届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唯一特等奖;对九里湖、潘安湖等采煤塌陷区实施了生态再造, 2017年,中央领导在考察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整治时给予高度肯定。四是实施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创新实施“万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有关项目获评2017年度“徐州市创新奖”。
新沂市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主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低效用地盘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达到用地集约、效益集显,实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是多措并举,推进低效用地盘活,打好节约集约用地基础。从2011年到2017年底全市共盘活挖潜建设用地2.4万亩,存量供应比率达68.29%。涌现出墨河皮草产业园、开发区美妆电子商务园、新沂快递物流产业园、窑湾稻香小镇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实施增减挂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从2011年到2017年村庄搬迁增减挂钩共立项206个,面积12855亩,获得增减挂钩指标6288.3亩,新增耕地6066亩;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 5508.345亩。有效改善当地农村村民居住、生活环境,破解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升。三是创新方式,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土地产出率。
常熟市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积极探索实践,认真履职尽责,确保地尽其用,全市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不断提升。一是规划先行优布局。在统一的空间布局战略框架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融合衔接。采用“底线思维”,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合理开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二是源头管控明秩序。全面推行“慧眼守土”视频巡查监管平台运用,结合日常动态执法巡查,形成“天控地网”的土地执法监管体系。三是内涵挖潜提效率。出台村级工业用地整合优化实施意见以及完善产业评价机制及工业用地出让方式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完善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方面的工作制度和政策体系。四是深化改革促创新。在江苏省首家“三优三保”改革试点单位——辛庄镇试点的基础上,全市陆续启动并科学开展 “三优三保”专项规划编制,目前已实现专项规划乡镇“全覆盖”。此外,积极实践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推动土地规划空间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有偿调剂使用,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科学配置,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阜宁县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内涵挖潜之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三严”监管机制刹住了“圈地风”,即批前严控控制项目的准入门槛,批中严管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设进度,批后严查合同履行、土地闲置、产出效益、税收贡献份额等情况。2014-2017年,共核减用地面积1680亩,营造了节约集约用地齐抓共管氛围。二是“四不”考核机制掀起存量用地“盘活潮”。县国土局、经信委、项目办等部门对全县范围内的存量土地、闲置厂房逐宗排查,对各镇区、街道盘活存量工作建立“盘活存量工作不完成,新增土地指标不分配,土地整理资金不拨付,镇区主要领导不评先”的考核机制。项目进园区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成为主流。三是“三高”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高起点规划,在益林、东沟、阜城、沟墩、开发区等五个镇(区)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园,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入驻、统一管理。高标准定位,加大资金补助,严抓土地指标控制,用好税收政策调节,推动企业拆小厂建大厂,拆小厂进园区建设高标准厂房。高回报引导,加大对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奖励力度,其中县财政给予高标准厂房项目用地5000-10000元/亩基础设施补贴。四是宅基地退出注入节地新内涵。借鉴“三块地”改革国家级试点地区经验,找准增减挂钩、镇村发展、精准扶贫最佳结合点,以“12355”工作思路推进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工作,即建好一个运作平台,确立连片退出和零散退出两种模式,坚持统筹规划、依法自愿、合理补偿三大基本原则。采取五种安置方式:倡导货币结算,鼓励进城入镇,引导集中居住,尝试存量置换,允许改建自建。出台了宅基地补助、地面附着物补偿、净增耕地和复垦奖补、基础设施配套奖补、组织推进奖补五项奖补政策,调动各方参与宅基地退出工作的积极性。三年来,阜宁县共退出宅基地 33294 户,建成集中居住点162 个,净增耕地 11647亩,实现了农村闲地变沃土,土地利用粗放变高效,农村旧貌换新颜。央视《焦点访谈》专门报道了该县以宅基地退出为抓手、做好康居工程的做法。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阜宁宅基地退出、康居工程的做法。
沭阳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积极拓展执法工作新机制,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国家土地管理政策措施,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基本农田“五不准”,在全省率先完成18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以规划控城乡用地规模、控土地开发强度,优化建设空间、生态空间,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生态富民产业、民生工程、先进制造业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三是积极拓展执法工作新机制,全面提升执法效能,被表彰为2017年度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健全完善土地执法联动机构,推行违法用地发现与处置分离制度;加强执法巡查,构建执法动态巡查、“慧眼守土”监管等立体式执法监管模式;严格责任追究,充分运用“两法”衔接和“诚信”管理两大平台追究违法责任。2017年,移交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处罚案件20起,进一步提升了土地执法效果,增强执法监察的威慑力。四是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深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双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同一乡镇村庄布局调整试点、耕地占补平衡、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等项目。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