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昔日养虾无对策 今朝订单满蟹塘
合作镇竖海村,49岁的养殖户汤卫忠拎着被当地人称为“老毛蟹”的自产大闸蟹,满脸丰收喜悦。
汤卫忠可谓利用小水面规模养成大闸蟹的第一人。历经5年探索,今年他取得了亩产300多斤、产值达8000多元的喜人收益,两项指标相较于2020年均超出了3倍。
2017年,原本贩销小龙虾的汤卫忠“盘”下老家附近80亩低洼半抛荒地放养龙虾。哪知龙虾看似张牙舞爪,实则分外娇贵,每当数百米外农田喷施敏感农药的气味飘来,龙虾便大批死亡。3年过去,汤卫忠想尽办法却了无对策。亏了老本的他心有不甘,便期待靠养蟹“翻盘”,于是专程赴兴化拜师,但对方对小水面能否养成大闸蟹持保守态度。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2020年早春,汤卫忠依照建议将虾塘简单改造,进而在4口水塘放养五六万只幼蟹种,没过多久竟然出现了喜人景象,只只小蟹生龙活虎地快速成长。当年10月中下旬,河蟹取捕收获满满,每亩水面收获成品河蟹达100多斤,其中七成以上的河蟹,长成母蟹2两、公蟹3两以上规格。
如此惊喜的收获,给了汤卫忠极大信心。次年,他在摸索中适度增加蟹种投放密度,引种食料与栖息两用专门水草,分时段开展消毒、增氧、换水、喂料及预防病害措施,一套“动作”下来,蟹塘再现喜人变化。第二年,产量提高了一倍。
养殖成蟹,产量为本、个头为标。鉴于此,汤卫忠重点把握蟹种品质、注重严防病害、实施生态养殖,着力提升河蟹产量与品质。在这基础上,他在实践中强调“看天看水”科学补水、增氧、投喂,为河蟹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还特别通过管、护、养并重,确保河蟹关键脱壳周期安然无恙。这般精细养殖,促使蟹塘产出进一步提升。蟹塘近两年中秋后取捕的河蟹,平均单重达公3两半、母2两半,其中不乏公半斤、母4两大规格成蟹。(启东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