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乡村振兴” 发展特色田园 实现产业富民
10月24日,一场由省农村经济学会主办的沙龙在南京市江宁区举办,来自省农委、省社科联、各高校等单位的农业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共聚一堂,围绕如何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了总部署,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扬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金海教授说,十九大报告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三农”发展的内涵、外延都进行了拓展延伸,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方位展现了未来乡村振兴的面貌。在农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科技、人才是第一位的,此外农业产业的结构要从简单的生产到加工、流通、服务各个环节,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
“只有把特色产业放在首位,才能避免农村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说,农村要有产业支撑才能留住人,产业是把有知识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重要载体,“一二三产业融合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体,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江苏省农科院农经所所长朱方林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江苏有很多工作可做,“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沉睡的资产。可以通过土地资本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社会精英回流到农村创业、生活。”
南京全市整体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创意休闲农业景点500多个。南京市农委总经济师湛中林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实施不同发展模式,比如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发挥好这一优势,促进校地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胥爱贵看来,我省正在进行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特色田园乡村和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建设利用上更加综合,不仅包括了产业的发展,还包括村庄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挖掘等。在资源要素配置上还要体现整合,包括自然资源、财政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等要素的整合。在产业上要实现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